清晨的薄雾茵茵的飘着,校园里的玉兰花苞裹着一层细密的水珠,透着几分清冷。苏松抱着一摞厚厚的试卷,脚步匆匆地走进办公室,办公桌上的台灯还亮着,昨晚整理到一半的考试统计表格摊开在桌面上,红色的批注格外醒目。他放下试卷,揉了揉有些僵硬的肩膀,指尖轻轻拂过表格里 “《诗经》理解” 那一栏的数据,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这次模拟考的统计工作,苏松已经做了两天。从逐份批改试卷,到分类统计失分点,再到整理典型错题案例,每一个环节他都格外用心。此刻摆在他面前的表格,详细记录着每个科目、每个题型的得分情况,而最让他揪心的,还是《诗经》部分的数据 —— 全班四十名学生,在《关雎》和《蒹葭》相关题目上,得分率不足五成,尤其是 “赋比兴” 手法分析题,有近三十名学生思路混乱,要么混淆了 “比” 和 “兴” 的定义,要么无法结合诗句具体阐释,只能在答题卡上写些空洞的套话。
苏松随手拿起一份试卷,是班里的中等生林晓宇的。在分析《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所用手法时,林晓宇只写了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雎鸠鸟比作君子”,完全忽略了 “兴” 的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的核心特征。他想起考试前的选修课上,自己明明带着大家逐句拆解过这句诗,还特意用 “看到春天的柳枝,就想起远方的朋友” 这样生活化的例子,类比 “兴” 的手法特点,可从试卷结果来看,学生们显然没能真正理解。他叹了口气,在表格的 “典型错误案例” 栏里,又添上了林晓宇的这道错题,旁边用红笔标注:“混淆‘比’与‘兴’的定义,缺乏对‘先言他物’与‘所咏之词’关联的理解。”
整理完最后一份试卷的统计,窗外的薄雾已经散去,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桌面上,给冰冷的数据镀上了一层暖意。苏松拿起手机,犹豫了片刻,还是点开了诗社的微信群,将统计表格拍照发了出去,附带一条消息:“这是这次模拟考的详细统计,重点标注了《诗经》部分的问题,尤其是《关雎》《蒹葭》的‘赋比兴’手法分析,大家有空可以看看,一起想想办法。”
消息发出去没多久,白墨就率先回复了:“我刚看了表格,《诗经》的失分情况比我想象中严重。我这里有之前整理的‘赋比兴’手法案例集,里面有《关雎》《蒹葭》和现代散文的对比分析,等会儿发给你,或许能帮学生们理解。” 紧接着,尤龙也发了消息:“要不要把‘赋比兴’手法做成趣味问答卡片?我可以设计成游戏形式,让学生们在玩的过程中记住知识点,之前我在文化公司做过类似的活动,效果还不错。” 宋子都则提议:“我们可以在这周的诗社活动上,专门加一个‘赋比兴’手法讨论环节,让大家分享自己的理解,或许能给苏松一些新的思路。”
看着群里大家积极的回复,苏松心里泛起一丝暖意,可这份暖意很快就被更深的担忧取代。他点开与白墨的私聊窗口,手指在屏幕上悬了很久,才缓缓打出一行字:“白墨,你最近的古诗文阅读练习怎么样?这次模拟考里,很多学生在这部分都遇到了困难,我有点担心……”
没过多久,白墨的视频电话就打了过来。屏幕里,白墨手里拿着一本翻开的《诗经译注》,眉头微微蹙着:“我最近做练习时,也总在‘赋比兴’手法分析上卡壳。比如分析《蒹葭》‘白露为霜’,我知道是‘兴’,可就是说不清楚它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间的关联,总觉得思路很混乱。”
听到白墨的话,苏松的心沉了下去。他一直以为,白墨作为诗社里对《诗经》研究最深入的成员,在古诗文阅读上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可没想到她也遇到了同样的困境。他原本还想着,等整理好复习计划后,邀请白墨一起帮其他同学辅导,可现在看来,连白墨都需要帮助,自己又能怎么带领大家突破这个难关呢?
“我之前设计了一个‘阶梯式复习计划’,本想先帮大家巩固基础,再逐步深入分析,” 苏松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沮丧,“可现在看来,这个计划可能太理想化了。连你都觉得困难,其他同学恐怕更难跟上进度,我担心这个计划不仅帮不到大家,反而会让大家更加焦虑,影响后续的学习效果。”
白墨看着屏幕里苏松疲惫又自责的样子,心里满是心疼。她知道,苏松为了这次模拟考的复习,已经连续熬了好几个晚上,不仅要整理资料、设计计划,还要兼顾诗社的活动,压力早已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围。“你别这么想,” 白墨轻声安慰道,“这个复习计划的思路是对的,只是我们可能需要根据大家的实际情况调整一下节奏。比如在基础巩固阶段,多增加一些互动练习,让大家在交流中理解知识点,而不是单纯地背诵定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墨中有白请大家收藏:(m.zjsw.org)墨中有白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