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上旬的风还带着一丝凉意,却吹不散初二(3)班教室里的紧张氛围。开学后的第一次模拟考如期而至,讲台上的时钟滴答作响,像是在为每个学生的笔尖敲打着节拍。苏松站在教室后门,目光轻轻扫过座位上的学生 —— 有人紧蹙眉头盯着试卷,笔尖悬在半空迟迟未落;有人反复摩挲着答题卡的边缘,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还有人偷偷抬头看时钟,眼神里满是焦虑。作为这学期刚接手传统文化选修课的老师,也是诗社的核心成员,苏松比谁都清楚,这次模拟考对学生们的意义 —— 不仅关乎新学期的学习状态评估,更可能影响后续学校的文化活动推荐资格。
这次模拟考涵盖了《诗经》、古文阅读和英语作文三个科目,其中《诗经》部分占比最高,光主观题就有三十分,涉及《关雎》《蒹葭》的比兴手法分析、诗句默写和文化背景解读。苏松看着学生们在《诗经》主观题部分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心里不由得捏了把汗。之前的选修课上,他明明带着大家逐句分析过《关雎》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的起兴作用,也用《受戒》的例子类比过 “参差荇菜” 的意象暗示,可此刻试卷上那些空白的答题区域,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学生们的慌乱。
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教室里响起一阵此起彼伏的叹息声。有学生刚走出座位就拉着同学抱怨:“《蒹葭》的比兴手法我又写错了!我把‘蒹葭苍苍’当成比喻了,根本没想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定义!” 还有学生皱着眉说:“英语作文要写‘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我本来想结合《关雎》的爱情主题,结果写着写着就跑题了,最后只能随便凑了几句。” 苏松站在走廊里,听着这些细碎的抱怨,心里的担忧渐渐加重。他知道,这次考试的结果恐怕不会太理想。
当天晚上,苏松把批改完的试卷抱回办公室,台灯下,他拿出一本崭新的笔记本,专门用来记录学生们的考试状态。他先在表格第一列写下 “科目”,依次列出《诗经》、古文阅读、英语作文;第二列是 “普遍失分点”,第三列是 “典型错误案例”,第四列是 “改进建议”。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声响,随着记录的不断补充,表格里的内容渐渐清晰 —— 古文阅读部分,学生们在虚词理解上偶尔出错,但整体得分率还算稳定;英语作文主要问题集中在 “传统文化主题与现代生活结合不紧密”,有近一半学生只是简单罗列《诗经》诗句,没有具体案例支撑;而《诗经》部分的情况最为糟糕,尤其是古诗文阅读主观题,班级平均分刚过及格线,其中《关雎》和《蒹葭》的比兴手法分析题,正确率竟然只有三成。
苏松翻到一张典型的错题卷,学生在回答 “《关雎》开头写雎鸠鸟有什么作用” 时,只写了 “雎鸠鸟象征爱情”,却没提到 “起兴手法引出下文君子求淑女的主题”;还有学生在分析《蒹葭》“白露为霜”“白露未曦” 的变化时,只说 “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完全忽略了这种景物变化对 “追寻过程艰难” 的烘托作用。他把这些错误案例逐一抄在表格里,笔尖顿了顿,在 “改进建议” 一栏写下:“重新梳理比兴手法定义,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先言他物’与‘所咏之词’的关联,补充现代文学类比案例帮助理解。”
整理完表格,已经是深夜十一点。苏松揉了揉发酸的肩膀,起身走到窗边。楼下的路灯散发着昏黄的光,偶尔有晚归的行人匆匆走过。他想起白天教务处主任说的话:“这次模拟考成绩会作为学校‘传统文化之星’推荐的参考依据,如果整体成绩不理想,不仅会影响推荐名额,还可能让家长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课程产生质疑。” 家长的关注、学校的推荐、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这些念头像沉重的石头,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他很清楚,如果这次月考成绩不佳,可能会有家长要求减少传统文化选修课的课时,甚至取消诗社的部分活动,而这是他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从那天起,苏松的生活节奏变得格外紧张。每天早上六点半,他准时出现在教室,带着学生们背诵《诗经》重点诗句,从 “关关雎鸠” 到 “蒹葭苍苍”,逐句纠正发音,讲解易错字词的写法;课间休息时,他留在教室里为学生答疑,手里拿着提前准备好的比兴手法对比表,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关雎》和《蒹葭》的手法差异;晚上放学后,他还会在办公室待到很晚,整理古诗文默写易错清单,把学生们常写错的 “参差荇菜”“道阻且长” 等词句单独列出来,配上拼音和释义,打印成小卡片发给每个学生。
有天晚上,诗社的线上活动结束后,白墨注意到苏松的脸色不太好,便私下问他:“你最近是不是太累了?看你眼底的黑眼圈都快赶上熊猫了。” 苏松对着屏幕笑了笑,手里还拿着一本翻开的《诗经译注》:“没事,就是想多准备点复习资料,学生们在比兴手法上还有很多漏洞,得抓紧时间帮他们补上。” 白墨看着他疲惫却依旧认真的眼神,心里满是心疼:“你也别太拼了,要注意休息。我这里有之前整理的比兴手法案例集,明天发给你,或许能帮你节省点时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墨中有白请大家收藏:(m.zjsw.org)墨中有白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