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那阵喧嚣的浪头稍稍退下去点,他才不紧不慢地开口,声音清朗又沉稳,每个字都清清楚楚:“诸位大人忧国忧民之心,孤都明白。” 先把最激烈的情绪安抚住。
“只是,孤心里头有个结,解不开,想请诸位大人给解解。”
他话锋一转,目光陡然变得锐利,像针一样刺向殿中,
“要是大江决了堤,洪水眼看就要冲垮堤坝,请问诸位熟读经史、深明圣贤之道的大人,是念诵《尚书·禹贡》能退了洪水,还是靠那些会算土方、懂水势流向、能设计加固堤坝的‘算学’、‘格物’之才,更能救下黎民百姓,保住一方平安?”
大殿里瞬间死寂。刚才还慷慨激昂的老御史张着嘴,喉咙里咕噜了两声,脸憋得通红,一个字也蹦不出来。
弘曦根本不给他们喘气的机会,紧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声音更沉更有力:
“要是边关起了狼烟,敌人拿着新式火铳,射得比咱们远,将士们血肉之躯挡不住,请问,是背诵《孙子兵法》的奥妙能打胜仗,还是靠那些懂火铳怎么打响、能督造出更厉害铳炮的‘格物’之才,更能守住咱们大清的疆土,护住将士们的性命?”
“再问,”他目光扫过全场,像压了千斤的重担,“国库的银子,关系着江山社稷的存亡。请问,是空谈‘民为贵,社稷次之’的大道理能让国库充盈,还是靠那些会算账、眼睛亮能揪住贪官、懂得开源节流的‘算学’之才,更能富国养民,支撑起这万里河山?”
三个“请问”,像三块硬邦邦的石头,砸在空谈误国的软肋上,每一个问题都戳着国计民生的痛处,让那些只会掉书袋的官员哑了火。
弘曦站起身,环视着满殿的朱紫大臣,语气诚恳又带着力量:
“圣贤之道,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孤一日不敢忘!可根本也得有结实的身板来撑着!算学、格物,不是要取代圣贤文章,是给圣贤文章找个能施展的实在家伙!没有解决实际难处的本事,再好的道理,也是水里的月亮,好看不中用!”
“咱们大清要强兵,得有锋利的兵器,兵器得有人能造出来;要富国,得会做买卖管钱粮,管钱粮得会算账;要百姓安稳,得修水利、种好庄稼,这些,哪一样离得开格物致知的真本事?”
“把这样的人才选进科举正途,让他们学的东西能为国所用,怎么就败坏斯文了?这是给咱们的根本添砖加瓦,让圣贤的道理活起来!”
他目光灼灼,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富国强兵’这四个字,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它需要能造出好兵器的巧匠,更需要懂门道、能管事、能琢磨点新东西的读书人去领头!科举为国选才,就该顺应时势,选真正能解朝廷之忧、解百姓之苦的真人才!这非但不是动摇国本,恰恰是给国本夯上最硬的石头,是功在千秋的大事!”
这番话掷地有声,在庄严的大殿里嗡嗡回响。
不少官员陷入了沉思,尤其那些在地方上摸爬滚打过、知道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一堤一坝都关乎性命的务实官员,脸上渐渐露出了认同的神色。
这时,一直沉默的首辅大臣张廷玉,缓缓出列。
这位以稳重务实着称的老臣,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
“太子殿下所言,句句在理,老臣深以为然。国事艰难,百废待兴,要的就是真才实学,能办实事。算学格物,实乃富国强兵不可或缺的根基。增设两科,并非要废了圣贤文章,而是广开才路,补其不足,相得益彰。譬如前朝治水名臣靳辅公,若非精通算学河工,洞察水脉,又怎能成就治黄伟业,造福苍生?此乃利国利民之良策,老臣附议!”
紧随其后,深得雍正信任、以干练果决闻名的军机大臣鄂尔泰也朗声出列,声如洪钟:
“臣附议张相之言!兵者,国之重器,死生之地!火器之道,日新月异,若无通晓其理的官员督造改良,精益求精,何以强我王师?算学精微,于军需调度、粮秣转运、山川测绘,更是性命攸关!取此等实学之士,正当其时!臣愿为太子殿下推行此新政,竭尽全力!”
两位帝国柱石的明确表态,如同定海神针,瞬间稳住了晃动的朝堂。
一些原本观望、心中早已认同的务实官员,此刻也纷纷出声支持。
反对的声音虽然顽固,像秋后的蚊子嗡嗡,却再也掀不起大浪。
龙椅之上,雍正帝胤禛将殿中百态尽收眼底。
他适时开口,声音带着帝王的威严与不容置疑:
“太子所奏,深谋远虑;张卿、鄂卿所议,切中要害。科举取士,本意为国求贤。值此变局,唯才是举,经世致用,方为正道。增设算学、格物二科之事,着礼部会同太子,详议章程细则,务求稳妥。今科会试,即行试点,昭告天下!”
“皇上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支持改革的声浪整齐响起,淹没了残余的嘀咕。一场关于帝国人才根基的风波,在帝王的决断下,尘埃落定,为这古老的取士之路,凿开了一道新的缝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黎姿的快穿奇遇记请大家收藏:(m.zjsw.org)黎姿的快穿奇遇记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