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的清晨,是在一片近乎奢侈的宁静中缓缓铺开的。没有刺耳的闹铃,只有透过厚重遮光帘缝隙钻进来的、越来越明亮的秋日天光,以及身边团团那均匀而温暖的呼吸声。艾雅琳自然醒来,慵懒地伸了个懒腰,骨骼发出轻微的脆响。她侧过身,看到团团正四仰八叉地睡在枕头边,雪白的肚皮随着呼吸轻轻起伏,模样憨态可掬。
她轻轻起身,没有惊动小家伙,赤脚踩在温润的地板上,走到落地窗前,“哗啦”一声拉开了窗帘。瞬间,盈满室内的阳光让她微微眯起了眼。天空是那种秋高气爽的、澄澈的蔚蓝色,几缕薄云如同画家随手抹上的白色油彩。后院草坪上的露珠尚未完全蒸发,在阳光下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空气清新微凉,预示着今天又会是一个干爽舒适的好天气。
“真是个好日子,”她深吸一口气,心情如同这天气一般明朗,“属于我的日子。”
她换上舒适的家居服——一套柔软的纯棉运动装,然后下楼准备早餐。厨房里,咖啡机工作的嗡嗡声、烤面包机“叮”的一声脆响,以及煎蛋时油脂细微的滋滋声,交织成一首愉悦的晨间交响曲。她给自己做了个简单的牛油果吐司,搭配溏心蛋和一杯黑咖啡,端到中岛台上慢慢享用。团团也被食物的香气吸引,迈着优雅的步子走过来,蹭着她的脚踝讨要早餐。
照顾好自己和团团的五脏庙后,艾雅琳正式进入了“创作日”的模式。她并没有急于一头扎进画室,而是先花了一点时间进行整理和规划。她拿着一个速写本和一支笔,走进了她的画室兼手工室。
晨光正均匀地洒满整个北向房间,光线稳定而柔和,是进行精细创作的最佳天然光源。她环顾了一下这个属于自己的“创意工厂”。巨大的工作台上,昨晚临睡前翻阅的几本关于中世纪建筑结构的书籍还摊开着;裁剪台上,一块精心挑选的、带有微妙肌理的亚麻布已经铺好,旁边放着划粉和裁剪剪刀;那个巨大的微缩模型依旧蒙着防尘布,像一个等待被继续讲述的故事。
她坐在人体工学椅上,翻开速写本新的一页,写下今天的日期和“周三创作日计划”几个字。这是她和林薇在自习室商量后的实践——即使是在自由创作日,也需要有清晰的意图,避免时间在漫无目的的摸索中溜走。
“上午,”她写下,“优先处理‘圣罗兰小姐的裁缝铺’微缩模型项目,重点攻克二楼起居室的家具制作和软装。” 这个项目是她大二个人创作的重点之一,灵感来源于一本复古时装画册,目标是创造一个极其精致、充满细节的19世纪末欧洲小镇上的裁缝铺场景。
“下午,”她继续写,“如果上午进度顺利,则开始新的油画小品《秋日窗景》的底色铺设。或者,阅读《造型艺术中的空间与情感》前两章。” 她刻意安排了两种不同性质的任务,一种动手,一种动脑,可以根据上午的疲劳程度和下午的精神状态灵活选择。
合上速写本,她感觉目标明确,动力十足。她走到材料架前,拿出准备好的巴尔沙木、微型木工工具、以及各种布料、线材和小配件。首先,她需要为裁缝铺的二楼起居室制作一张小巧的沙发和一把扶手椅。
打开专业的工作灯,调整好放大镜眼镜,她瞬间进入了心流状态。世界仿佛安静下来,只剩下她、手中的材料以及脑海中的设计图。测量、划线、用微型线锯小心翼翼地切割木料,再用砂纸细细打磨每一个边角,确保光滑无毛刺。木屑的清香淡淡弥漫开来。她的动作专注而稳定,眼神锐利,呼吸平缓,所有的注意力都凝聚在指尖那方寸之间的创造上。偶尔,她会停下来,拿起微型部件对着光仔细检查,或者参考一下旁边的资料图片。
团团不知何时也溜达了进来,跳上窗台,找了个阳光最充足的地方团成一团,金色的阳光把它雪白的毛发照得几乎透明。它偶尔抬起眼皮瞥一眼专注的主人,然后又懒洋洋地闭上,只有尾巴尖时不时悠闲地晃动一下,像一个小小的节拍器。
时间在静谧而高效的创作中悄然流逝。当艾雅琳感到脖子有些酸胀,抬起头活动一下时,发现竟然已经快中午十二点了。她惊讶地看了看时间,感觉自己才工作了不到两小时。这就是沉浸式创作的魔力,时间感会变得模糊。
她满意地看着工作台上已经初具雏形的微型沙发骨架,虽然还未上色和包裹面料,但结构精准,比例协调。她放下工具,做了几个伸展运动,决定休息一下,准备午餐。
午餐很简单,是昨晚特意多做的便当,加热即可。她端着饭盒,没有在餐厅吃,而是走到了后院的小木平台上。秋日午后的阳光温暖而不炙热,洒在身上舒服极了。她坐在户外沙发上,一边吃饭,一边看着草坪上跳跃的小鸟,任由思绪放空。这种短暂的休息和与自然的接触,对于缓解创作疲劳、激发新的灵感非常有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她的城市画布请大家收藏:(m.zjsw.org)她的城市画布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