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清晨,是在一阵急促的秋雨敲打窗棂声中开始的。艾雅琳醒来时,听到的不再是鸟鸣,而是淅淅沥沥的、带着凉意的雨声。天空是厚重的铅灰色,雨幕将庭院里的景物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红枫的叶片被雨水洗刷得更加鲜红欲滴。气温明显下降,她不得不翻出了一件稍厚实的羊毛连衣裙,外搭那件卡其色风衣,并配上了一双防水的短靴。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和草木清香,是一种属于深秋的、清冷而干净的味道。
“下雨了啊。”她看着窗外,心里并无多少厌烦,反而觉得这种天气很适合待在安静的教室里听课,或者窝在画室里创作。她照例检查了书包,确认带齐了所有物品,尤其是上周完成的、已经仔细修改好的关于文艺复兴的小论文,今天要交给刘教授。
骑着自行车穿行在雨中的校园,雨点打在雨衣上发出噼啪的轻响,路面湿漉漉的,反射着路灯和来往车辆的光晕。校园里撑起了五颜六色的伞,像一朵朵移动的花。她到达美院大楼时,裤脚难免沾上了一些雨水,但心情却因为新一周的开始而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平静。
《中外美术史》课上,刘教授果然开始深入讲解巴洛克艺术,其恢弘、动感、戏剧性的特点在他的讲述下栩栩如生。艾雅琳交上论文,感觉卸下了一个小小的担子,更能专心听讲。课间,她和林薇讨论着贝尼尼与鲁本斯在表现动态上的异同,林薇手舞足蹈地模仿着那些夸张的姿势,引得周围同学发笑。
然而,真正的“新挑战”出现在下午的《艺术概论》课上。这门课的陈老师,一位思想活跃、注重实践的年轻副教授,在讲解了本周关于“艺术与社会语境”的理论内容后,抛出了一个重磅消息:
“同学们,理论需要联系实际。所以,我们本学期将有一个小组合作课题,占总成绩的30%。” 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一片低低的议论声,有兴奋,也有担忧。
陈老师接着介绍了课题要求:3-4人一组,自由组合,选择一个社会现象或公共议题,运用本学期所学的艺术理论进行分析,并最终以一份综合报告(包含文字分析和视觉呈现方案)的形式提交。主题不限,但要求有深度、有创意,并能体现艺术介入社会的可能性。
“小组名单和初步选题意向,下周一上课前提交给我。好了,现在可以开始自由讨论了。”陈老师说完,便坐到了一边,留下教室里瞬间炸开的锅。
艾雅琳和林薇对视一眼,立刻凑到了一起。
“小组合作!听起来很有意思啊!”林薇眼睛发亮,“我们俩肯定一组,对吧?”
“当然。”艾雅琳点头,她也很喜欢这种实践性的课题,“还得再找一两个同学。”
她们环顾四周,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也在各自寻找队友。这时,一个略带腼腆的男生走了过来,是班上学霸型的同学,叫赵致远,平时话不多,但笔记做得极其工整,理论功底扎实。
“艾雅琳,林薇,你们组队了吗?能不能加我一个?”赵致远推了推眼镜,语气诚恳。
“欢迎欢迎!”林薇立刻表示同意,“正需要你这种理论大牛!”
艾雅琳也笑着点头:“太好了,赵同学。”她知道赵致远的加入会让小组的理论分析部分非常扎实。
很快,另一个女生孙婷也加入了她们,孙婷动手能力强,擅长资料搜集和排版设计。四人小组迅速成型,算是强强联合,大家都比较满意。
组队容易,但接下来的课题方向讨论却没那么简单。四个人挤在课桌旁,七嘴八舌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林薇提议:“现在城市里很多老街区都在拆迁改造,我们可以探讨‘城市记忆与空间变迁’的话题,很有现实意义!”
赵致远扶了扶眼镜,严谨地说:“这个议题很好,但范围有点大,我们需要聚焦,比如具体到某一个即将消失的街区,或者某一种特定的建筑形态。”
孙婷提议:“那我们可以去做田野调查,拍很多照片,采访老街坊!”
艾雅琳沉吟着,她想到的是如何将这种社会议题与更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结合:“除了报告,我们的视觉呈现部分,是否可以不只是照片合集?也许可以尝试做一个微缩模型,再现老街区的某个典型场景,或者设计一套具有怀旧元素的视觉标识系统?”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想法很多,但也有些散乱。下课铃响了,也没有讨论出最终确定的主题和方向。
“这样吧,”作为天然的组织者,艾雅琳提议,“我们各自回去再深入思考一下,把初步的想法和找到的相关资料整理一下,周三下午大家都没课,我们约个时间地点详细讨论,争取把方向和分工定下来,怎么样?”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于是,四人互加了联系方式,约定周三再聚。
放学时,雨已经停了,天空依旧阴沉,但空气格外清新。和林薇一起走出教学楼,艾雅琳的心情有些复杂。小组合作带来了新鲜感和可能性,但也伴随着协调、沟通甚至可能出现的分歧等挑战。这不同于个人创作可以完全自主,需要考量团队的整体目标和每个成员的特长与想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她的城市画布请大家收藏:(m.zjsw.org)她的城市画布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