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雅琳站在工作室那面巨大的软木板前,目光扫过上面钉着的各式灵感素材——矿物标本的微观结构、建筑摄影的几何线条、植物脉络的拓印……最终,她的指尖停留在了一张打印出来的、略显模糊的宋代山水画局部上。那是范宽《溪山行旅图》的一角,磅礴的山体与渺小的人物形成震撼人心的对比。
(内心暗语:是时候了。之前零零散散看了不少,总觉得隔靴搔痒。今天,就来一场纯粹的、深入的山水画‘沉浸式研究’吧。这些古老的笔墨里,一定藏着不一样的时空密码。)
这个“名画研究日”是她为自己设定的周期性充电项目,如同精神世界的深度 Spa。而今天,她决定将主题锁定为“中国山水画”。这不仅是因为她近期对空间、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思考,更源于一种模糊的直觉——这些古老的卷轴里,蕴含着超越时代的、关于如何与世界相处的智慧。
(内心暗语:现代人用相机定格瞬间,古人用笔墨收纳山河。他们的‘镜头’后面,是怎样的眼睛和心灵?)
她为今天的研究设定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科学依据”切入点:尝试从材料学、视觉心理学和古代地理观的角度,去理解山水画的独特魅力。这让她跃跃欲试,感觉像要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解密游戏。
天气依旧晴好,但风力稍大,窗外光秃的树枝摇曳得比往日更欢快些,仿佛在应和着她内心的某种激荡。她选择了一套更为沉静舒适的服装——一件深青灰色的羊绒针织长裙,裙摆宽松,材质柔软亲肤,让她可以长时间保持盘坐或倚靠的姿势而无需顾忌。外面罩了一件米白色的粗线针织开衫。她将长发用一根简单的乌木簪子松松绾在脑后,几缕碎发垂落,平添几分书卷气。
(内心暗语:研究古典艺术,着装也要有几分‘仪式感’,至少氛围要到位。这身打扮,感觉自己像个现代版的女学士,虽然学问可能差得远。)
研究地点,她依然选在了四楼的暖居室。这里的光线、温度和宁静氛围,最适合进行需要高度专注的精神活动。她将便携电炉调到低档,上面坐着一把古朴的紫砂小壶,里面是她特意准备的、有助于凝神静气的菊花普洱。茶香随着水汽袅袅升起,与房间里原有的暖意融合。
(内心暗语:茶香墨韵,自古相得益彰。有这壶茶在,感觉和研究主题更配了。)
她的“研究工具”也准备得相当充分:平板电脑里下载了高清的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等机构的数字藏品资源,涵盖了从隋唐至明清的数十幅山水画代表作;旁边还放着她那本厚重的艺术史笔记和一台用来随时查询资料的笔记本电脑。她甚至还找出了一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芥子园画传》仿古印刷本,准备对照着理解传统皴法。
(内心暗语:装备齐全,弹药充足!可以开始我的‘纸上卧游’了!)
她首先点开的是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全卷高清图。当画面在屏幕上徐徐展开时,她还是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几乎令人窒息的气势震慑住了。主峰占据了大半画面,顶天立地,如同一个沉默的、永恒的巨人。她用触控笔放大局部,仔细观摩。
(内心暗语:这种构图,现代摄影里叫‘压迫式构图’,通常用来表达压抑。但在这里,为什么我只感到崇高和敬畏,而不是压抑?)
她想起了之前查阅的视觉心理学资料。这种“巨碑式”山水,利用了人类对巨大垂直物体的本能敬畏,同时通过细腻的雨点皴和豆瓣皴技法,描绘出山石坚硬的质感和丰富的细节,避免了单调。画家的视角并非固定的“焦点透视”,而是流动的“散点透视”,引导观者的视线在山间游走,仿佛亲身跋涉其中。
(内心暗语:原来如此!他不是在‘画’一座山,而是在邀请我‘进入’这片山。我的眼睛成了他的脚步,在画中行走、仰望、探索。这是一种动态的、体验式的观看方式!)
她切换到另一幅北宋杰作——郭熙的《早春图》。与范宽的雄强不同,郭熙的笔下多了几分氤氲的生机。她注意到画中着名的“蟹爪枝”和“卷云皴”。
(内心暗语:郭熙说山水要‘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幅《早春图》简直就是教科书。看这蜿蜒的小径,仿佛能听到脚步声;看这水边的亭台,真想进去坐坐。)
她从材料学的角度思考:宋代画家使用的是质地紧密的绢帛和研磨极其细腻的松烟墨,才能表现出如此层次丰富、浓淡千变万化的墨色。那种深邃的、仿佛能吸入光线的黑,与留白形成的雾气、水流,共同构成了一个呼吸着的、有生命的空间。
(内心暗语:墨分五色,原来不只是技巧,更是材料和耐心共同成就的奇迹。现代的打印机可打不出这种‘活’的墨韵。)
接着,她浏览了南宋的马远、夏圭的作品。“马一角,夏半边”的构图让她着迷。她放大马远的《踏歌图》,画面大部分是空蒙的远山和留白,人物和近景只占据一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她的城市画布请大家收藏:(m.zjsw.org)她的城市画布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