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国站在木台旁,手里攥着木牌、钢笔和短刀,心里像被暖流裹住。空冥天赋悄然展开,他能“感觉”到乡亲们的喜悦——是赵婶递粥时的温暖,是小李欢呼时的激动,是小桃记录时的认真;还能“闻”到远处麦田里的泥土味,混着晨雾的湿气,透着春天的希望。他突然想起三个月前刚到马家堡的样子,那时他还躲在地道里怕鬼子,现在却成了“抗日小英雄”,这变化,离不开王叔的教导、战友的帮助,还有乡亲们的守护。
仪式结束后,周司令拉着王卫国的手,指着远处的太行山:“孩子,你看那山,里面藏着咱们的地道、咱们的粮食,还有无数想打鬼子的乡亲。这称号是起点,不是终点,以后还要跟大家一起,端更多据点、打更多鬼子!”王卫国点点头,目光落在太行山上,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照在山尖上,泛着金色的光——那是胜利的光,是希望的光。
回到马家堡时,村里已经挂满了红布条。李老师在战地小学的破庙里摆了张桌子,上面放着本新的笔记本,是她用五斤小米跟邻村小学换的:“卫国,这笔记本给你,以后记战术、写汉字都能用。你现在是小英雄了,更要多学知识,知识也是打鬼子的武器。”
王卫国接过笔记本,翻开第一页,李老师已经用炭笔写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七个字。他摸了摸笔记本的封面,又看了看手里的“抗日小英雄”木牌,突然明白这称号的意义——不是让他骄傲,是让他更有责任,护着乡亲、护着家园,护着那些还没看到胜利的人。
傍晚时分,王卫国坐在地道的安全屋里,手里攥着笔记本和木牌,空冥状态里能“听”到乡亲们在地道外唱抗日的小调,能“闻”到赵婶熬的草药汤味,还能“感觉”到怀里母亲的手帕传来的温热。他想起前世历史课上,老师说“抗战胜利是无数英雄用命拼出来的”,以前他不懂“英雄”是什么,现在懂了——英雄不是天生的,是像小李这样敢扛炮的少年,像小桃这样敢传信号的姑娘,像赵婶这样敢送粥的乡亲,像王叔这样敢教战术的道长,一起拼出来的。
王破军走进来,坐在他身边,手里拿着那根北斗七星铜簪:“明天还要去加固据点的了望塔,今天早点睡。记住,‘英雄’这两个字,重的不是称号,是心里的责任——你护着大家,大家也护着你,这才是真英雄。”
王卫国把铜簪放在笔记本旁,点了点头。窗外的风还在刮,可地道里很暖。他知道,以后还有很多据点要端,很多鬼子要打,可他一点都不害怕——因为他有“抗日小英雄”的称号,有战友的支持,有乡亲的守护,还有一颗想让家园再也没有战火的心。
梦里,他看到自己拿着笔记本和短刀,领着少年侦察队在据点巡逻;看到小李在了望塔上喊“鬼子来了”,小桃在传递信号;看到乡亲们在麦田里种庄稼,孩子们在战地小学里读书;看到母亲笑着向他走来,手里拿着个玉米面饼,说“俺的卫国长大了,成英雄了”——那是他用努力换来的画面,是属于英雄少年的,充满希望的未来。
喜欢奋斗在激情岁月请大家收藏:(m.zjsw.org)奋斗在激情岁月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