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爹要是能看到这一幕,肯定能瞑目了。”小李的声音带着哽咽。他的爹是两年前被鬼子抓去修炮楼时累死的,那时小李才十五岁,每天躲在地道里不敢出来。现在看着日军缴械,他攥着拳头的手慢慢松开,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掉,却笑着说:“赢了,俺爹肯定知道。”
王卫国拍了拍小李的肩膀,没说话。他的视线落在受降点的红旗上,旗角在风里飘着,像在呼应远处的太行山。空冥天赋里,他仿佛看到了吴哥——那个少了条左臂的战士,去年秋天在炸粮车时牺牲,临终前还攥着颗没扔出去的手榴弹;看到了赵老栓——那个在铁匠炉里锻打步枪的老汉,被鬼子的炮弹炸伤后,还挣扎着把最后一把修好的步枪递给战士;看到了小张——那个为了保护细菌样本,被狼狗咬断气管的卫生员,他的笔记本还在小桃手里,记满了草药的用法。
这些牺牲的人,没能亲眼看到受降仪式,可他们的影子,仿佛就藏在河滩的风里,藏在红旗的褶皱里,藏在乡亲们沉默却坚定的眼神里。王卫国的鼻子突然发酸,手里的麦秸被捏得粉碎——他来自另一个时空,知道这场胜利的最终结局,可这个年代的人们,是用一条又一条人命,才熬到了今天。
“签完了!鬼子要被带走了!”小桃轻声喊。土坡下,日军军官签完清单,被八路军战士领着,往河滩北侧的临时看管点走。其他日军跟在后面,队列歪歪扭扭,没人说话,只有脚步声在河滩上回荡。路过红旗时,有个日军偷偷抬了下头,看到旗上的红布,又赶紧低下头,加快了脚步。
乡亲们慢慢从土坡后站起来,没人欢呼,却有人抹眼泪。赵婶走到王卫国身边,手里拿着个布包,里面是块新烙的玉米面饼:“孩子,吃点吧。这饼里加了新收的麦子,甜着呢。”王卫国接过饼,咬了一口,甜香在嘴里化开,却尝出了点咸——是眼泪掉在了饼上。
张连长和王破军走了过来。张连长的脸上带着疲惫,却难掩笑意:“都看到了?以后再也不用怕鬼子了。咱们接下来,就是把据点改成粮仓,把战地小学扩建成正经学校,让孩子们好好读书。”王破军点点头,目光落在王卫国身上:“你心里想的,俺大概能猜到。这场胜利,来得不容易,以后的日子,更要好好过,才对得起牺牲的人。”
王卫国抬头看着王破军,突然明白老道士话里的意思。他的心里,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对牺牲者的愧疚;既有对异时空和平的怀念,也有对这个年代未来的期盼——这就是“百感交集”,不是单纯的情绪,是经历过战争的人,才能懂的复杂滋味。
“俺们去给吴哥上坟吧。”王卫国突然说。小李和小桃立刻点头,赵婶也说:“俺跟你们一起去,给老栓也烧点纸,告诉他鬼子投降了,缴械了。”
一行人往马家堡西侧的山坡走——那里埋着吴哥、赵老栓、小张,还有其他牺牲的乡亲。山坡上的草已经黄了,坟前却都插着野花,是小桃前几天摘的。王卫国蹲在吴哥的坟前,把手里的玉米面饼掰了一半放在坟头:“吴哥,今天看了受降仪式,鬼子把枪都交了,以后再也不用打了。你放心,俺会帮着把学校建好,让孩子们读书,让咱们的家越来越好。”
小李把攥了一路的弹壳放在赵老栓的坟前,声音哽咽:“赵叔,俺们赢了,你锻打的步枪,帮着咱们打跑了鬼子。”小桃则打开笔记本,在吴哥的坟前念起了今天记的内容:“1945年秋,韩家峪河滩,日军三十七人缴械,步枪二十五支,军刀三把,歪把子机枪一挺……”
风掠过山坡,带着野花的香味。王卫国站起来,望向远处的马家堡——炊烟从屋顶升起,孩子们在村口的空地上跑着,笑声飘得很远。空冥天赋里,他仿佛看到了异时空的画面:高楼里的人们悠闲地喝茶,公园里的老人在下棋,孩子们背着书包上学,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
这两个时空的画面,在他心里慢慢重叠。他突然明白,自己穿越到这个年代,不只是为了见证胜利,更是为了传承——把牺牲者的故事传下去,把守护家园的信念传下去,把“胜利来之不易”的道理传下去。
“该回去了,赵婶还等着咱们吃午饭呢。”张连长的声音传来。王卫国点点头,和小李、小桃一起跟在后面。走下山坡时,他回头望了一眼——坟前的野花在风里晃着,像在回应他的目光。
回到马家堡时,村口已经热闹起来。乡亲们在晒刚收的麦子,李老师带着孩子们在画受降仪式的画,有的画红旗,有的画缴械的鬼子,有的画躲在土坡后的乡亲。小石头跑过来,举着幅画递给王卫国:“卫国哥,这是俺画的你,你趴在土坡上看鬼子缴械,可威风了!”
王卫国接过画,上面的小人歪歪扭扭,却举着根麦秸,眼睛望着下方的受降点。他摸了摸小石头的头,又看了看手里的画,心里突然踏实起来——这场胜利,不只是属于他们这代人,更属于未来的孩子,属于那些能在和平里长大的人。
傍晚时分,王卫国坐在地道的安全屋里,手里攥着母亲的手帕和小桃的笔记本。空冥状态里,他能“听”到乡亲们在地道外唱着抗日的小调,却比以前多了几分欢快;能“闻”到赵婶熬的小米粥香味,混着麦秸的气息;还能“感觉”到怀里的手帕传来的温热——娘,今天看了鬼子缴械,咱们赢了。俺会找到你,带你看这和平的马家堡,看孩子们在阳光下画画,看再也没有炮火的家园。
王破军走进来,手里拿着碗小米粥,放在王卫国面前:“别想太多,今天是该高兴的日子。以后的路还长,要找母亲,要建学校,要种更多的麦子,一步一步来。”
王卫国接过粥碗,喝了一口,温热的粥滑进喉咙,暖得心口发颤。他知道,胜利后的日子不会一帆风顺,重建家园、寻找母亲,还有很多事要做。可他一点都不害怕——因为他见证了最艰难的时刻,见证了鬼子缴械的场景,见证了无数人的牺牲换来了和平。
窗外的风还在吹,却没了往日的凛冽。王卫国看着笔记本上“受降仪式”的记录,突然笑了——这就是他在这个年代的印记,是属于他的,关于胜利、关于牺牲、关于未来的故事。
喜欢奋斗在激情岁月请大家收藏:(m.zjsw.org)奋斗在激情岁月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