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雷霆反击,釜底抽薪
翌日大朝会,气氛果然不同以往。尚未等常规政务奏报完毕,御史台的一名御史便迫不及待地出列,手持笏板,声音高昂地弹劾镇国公主林薇“借银枢司之权,大肆结交商贾,垄断利市,与民争利”,更指责其创办“广文”、“蕙质”二馆,“混淆士庶,牝鸡司晨,败坏礼法,动摇国本”。紧接着,又有几名官员附议,言辞激烈,将林薇描绘成一个祸乱朝纲的妖女。
几乎同时,另一批官员则将矛头指向了秦王李瑾,攻击其“武备新策”乃是“妄改祖制,苛责将士,恐寒戍边儿郎之心”,甚至隐晦提及他“手握重兵,恐非国家之福”。
一时间,朝堂之上,攻讦之声此起彼伏,仿佛林薇与李瑾已成了大唐帝国的罪人。
龙椅上的皇帝李恪,面沉如水,手指轻轻敲击着御座扶手,并未立刻表态,只是目光深邃地扫过那些慷慨陈词的官员,又瞥了一眼垂首肃立的李瑾和林薇。
就在反对声浪达到顶峰之际,李瑾向前踏出一步,声音沉凝,瞬间压过了嘈杂:
“父皇!儿臣有本奏!”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
“所谓‘武备新策’,旨在强军卫国,汰弱留强,使我大唐将士更能保境安民!此非儿臣独断,乃是参阅历代兵书、结合当下边情,与枢密院众将反复商议,并已得父皇首肯之策!儿臣之心,天地可鉴!至于手握重兵……”李瑾抬起头,目光坦荡地迎向皇帝和众臣,“儿臣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兵乃职责所在!若因此便遭猜忌,儿臣愿即刻交还帅印,解甲归田,以证清白!”
他这番话,不卑不亢,既点明了改革已得皇帝默许,又以退为进,将了那些质疑者一军。
皇帝适时开口,声音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武备新策,朕已知之。秦王所为,乃分内之事。此事,不必再议。”
轻飘飘一句话,便将针对李瑾的攻讦化解于无形。
轮到林薇了。她并未急于辩驳,而是等那些攻击她的声音稍稍平息后,才缓步出列,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册子。
“陛下,”她的声音清越而平静,如同山涧清泉,洗涤着殿内浮躁的空气,“臣女亦有一本,并非自辩,而是奏报——银枢司联合户部,历时三月,清查近年漕运、盐铁、市舶之利,发现因旧制疏漏、胥吏中饱,每年流失国库之银,不下三百万两!”
她将手中的册子高高举起:“此乃详细账目与证据!而臣女所行新法,所设银枢司,正是为了堵塞此等漏洞,将本属于朝廷、属于天下百姓的利,收回国库!所谓‘与民争利’,臣女争的是蠹虫之利,是贪墨之利!此利不争,国库何以充盈?边饷何以为继?灾民何以赈济?”
她目光扫过刚才弹劾她的几名御史,语气转冷:“至于‘结交商贾’……臣女结交的,是守法经营、愿与朝廷共利之良商!打击的,是囤积居奇、勾结贪官、侵蚀国本之奸商!诸位大人若认为臣女有罪,莫非是认为,放任国库流失、纵容奸商横行,才是正道吗?”
这一番连消带打,以实实在在的账目数据和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义为武器,顿时让那些攻击显得苍白无力。那几个御史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呐呐不敢再言。
林薇并未停下,她转向皇帝,继续道:“陛下,至于‘广文’、‘蕙质’二馆,臣女创办之初,便已言明,乃为教化寒门、启明妇智,为朝廷储备更多实干之才,使家族多些明理之助。此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事。若只因触及某些人固有之利,便横加指责,臣女……无话可说。然,是非功过,臣女相信,陛下圣心独断,天下自有公论!”
她将“固有之利”四个字咬得微重,目光似有似无地扫过宗室勋贵班列中的福王等人。
福王脸色阴沉,握着笏板的手指微微发白。
皇帝接过内侍传递上来的账册,随意翻看了几页,上面密密麻麻的数据和清晰的对比,让他眼中闪过一丝寒意。他合上账册,看向林薇的目光多了几分深意。
“镇国公主所言,不无道理。”皇帝缓缓道,“新法利弊,朕自有考量。二馆之事,既为教化,且观后效。至于国库流失……此事,需严查!”
他语气陡然转厉:“着三司会同银枢司,彻查近五年漕运、盐铁、市舶账目,凡有贪墨舞弊者,无论涉及何人,严惩不贷!”
这一下,风向彻底逆转!皇帝不仅没有责怪林薇,反而借力打力,将矛头指向了可能存在贪腐的旧势力!
朝会上的雷霆反击,仅仅是开始。
退朝之后,林薇与李瑾联手行动。
李瑾迅速以皇帝的名义,正式颁布了《永徽武备新策》,并宣布将于下月举办首届新式武举,由皇帝亲自题写“武毅阁”匾额。消息传出,众多寒门武人以及有真才实学的军中子弟欢欣鼓舞,极大地抵消了旧势力的抵制声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凤算大唐:从纸贵长安到日月当空请大家收藏:(m.zjsw.org)凤算大唐:从纸贵长安到日月当空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