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烽烟西起与暗室密谋
瓜州失陷、守将殉国的消息,如同带着血腥气的西北风,一夜之间吹遍了长安。街头巷尾,茶楼酒肆,再无闲情议论“格物科”的是非,取而代之的是对吐蕃背信弃义的切齿痛恨和对西线战事的忧心忡忡。阵亡将士的家眷哭声未止,左武卫大将军程知节已持节出征,十万大军带着帝国的愤怒与复仇的意志,浩浩荡荡开赴凉州。战争的机器一旦开动,整个帝国的重心瞬间西倾。
紫宸殿内,灯火彻夜通明。李瑾几乎住在了这里,与兵部、户部官员日夜筹划,调拨粮草,督运军械。来自河西的军报如雪片般飞来,每一个字都牵动着君臣的神经。
“陛下,程大将军已抵达凉州,正在整军,然吐蕃据守瓜州,城防经过他们改造,颇为坚固。且其骑兵来去如风,善于野战,我军若强攻,恐损失惨重。”兵部尚书指着沙盘,面色凝重。
“强攻自然不妥。”李瑾目光锐利,“程知节是老将,深知其中利害。传朕旨意,命他稳扎稳打,先巩固凉州防线,切断吐蕃可能东进的路径。同时,多派斥候,摸清吐蕃兵力部署、粮道所在。朕要的,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要打断吐蕃的脊梁,让他十年不敢东顾!”
他顿了顿,看向一旁沉默不语的林薇:“皇后,军械补给,尤其是火药与‘洪武铳’,可能保障?”
林薇抬起头,眼中虽有疲惫,却清晰坚定:“陛下放心。匠作学堂与将作监已全力运转,火药工坊三班轮替,日夜不停。只是……火铳生产工序繁杂,合格匠人有限,短期内恐难大规模装备全军。首批三百支改进后的‘洪武铳’及配套弹药,已由禁军押运,走官道优先送往凉州。后续会陆续跟上。”
她知道,这三百支火铳在十万大军中不过是杯水车薪,但其象征意义和可能的战术奇效,或许能改变战场态势。
**\* \* \***
战争的阴影笼罩西线,却也让帝都长安内部某些蛰伏的势力,看到了活动的缝隙。
就在西征大军开拔后不久,一场隐秘的聚会,在长安城东一座不起眼的、属于某位致仕老臣的别业密室中进行。烛光摇曳,映照着几张神色各异的脸。其中有因“格物科”风波而利益受损、心怀怨怼的地方豪强代言人,有始终对“牝鸡司晨”和“奇技淫巧”深恶痛绝的守旧文官,甚至还有一两位与东南海商关系密切、对朝廷严格技术管控不满的宗室子弟。
“西线战事吃紧,陛下与皇后精力被牵制,此乃天赐良机!”一个低沉的声音响起,“‘格物科’之事,绝不可就此作罢!此例一开,寒门工匠、商贾之子皆可躐等进身,长此以往,我等士族清流,还有何立足之地?”
“不错!”另一人接口,语气愤懑,“还有那《大唐标准》,看似公允,实则将各行各业纳入朝廷掌控,断了多少人的财路?如今朝廷重心在西,正是我等联名上书,恳请陛下暂缓科举革新、放宽标准管制之时!即便不能废止,也要让其寸步难行!”
“联名上书?只怕陛下正在用兵之际,无暇理会,反而惹祸上身。”一个较为谨慎的声音提出异议。
“非也。”最初那个低沉声音的主人,一位面容清癯、目光阴鸷的老者缓缓道,“正因陛下用兵,才更需后方稳定。若此时朝野舆论沸腾,皆言新政之弊,陛下岂能不顾?况且……”他压低了声音,“西线战事,胜负难料。若程知节进展不顺,甚至……稍有挫败,这朝堂之上的风向,可就难说了。”
密室中一阵沉默,随即响起几声心照不宣的轻笑。他们不敢明目张胆地通敌,但却乐于见到西线战事陷入僵局,唯有如此,他们才有机会扳回朝堂上的劣势,遏制那滚滚而来的、由技术驱动的变革洪流。
**\* \* \***
他们的密谋并非空穴来风。西线的战事,确实陷入了李瑾预想中的胶着。
程知节用兵老辣,抵达凉州后,并未急于复仇,而是依托城池,广筑营垒,派出大量游骑清剿吐蕃小股部队,牢牢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吐蕃主力试图诱敌野战,却被唐军严密的阵型和强弓硬弩击退,双方在瓜州外围形成了对峙。
然而,僵持对远征的唐军并非全然有利。漫长的补给线,高原反应对士兵的影响,以及吐蕃神出鬼没的骑兵骚扰,都不断地消耗着唐军的锐气和物资。
这一日,程知节决定打破僵局。他精心策划了一次夜袭,目标是吐蕃设置在瓜州城外一处山谷中的粮草囤积点。行动由他麾下最精锐的“跳荡营”执行,并特意配属了五十名刚刚抵达前线、装备了“洪武铳”的“神机营”士兵,以期用火器的轰鸣制造混乱,放大突袭效果。
夜袭起初进行得异常顺利。“跳荡营”悄无声息地摸掉了外围哨兵,潜入山谷。然而,就在他们即将接近粮囤时,山谷两侧突然火把大作,伏兵四起!吐蕃人似乎早有准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凤算大唐:从纸贵长安到日月当空请大家收藏:(m.zjsw.org)凤算大唐:从纸贵长安到日月当空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