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的工坊在尝试建立新的秩序,前线的将领在构建更立体的防御,而汴京的暗战则进入了更深的层次。绩效的理念,在磨难与反思中,正悄然发生着蜕变,从追求单一指标的“显绩”,向着兼顾长远、系统、人心的“潜绩”深化。然而,风暴来临前短暂的平静,往往预示着下一轮更勐烈的冲击。
“星火”工坊在苏轼推行的“法式”下,如同受伤的巨兽,舔舐着伤口,缓慢而坚定地重新学习行走。然而,北疆的局势,却不会因一处的整顿而停下它诡谲多变的风云。绩效的博弈,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以更隐蔽、更复杂的方式展开。
一、 工坊新象:“法式”下的微光与瓶颈
有了《龙涎金基础锻造法式》的指导,工坊的生产确实逐渐摆脱了之前那种对沈括和鲁小宝个人状态的绝对依赖。几名天赋较好的年轻工匠,在经过鲁小宝骂骂咧咧却倾尽全力的“口传心授”,并对照着苏轼等人整理出的图文并茂的法式图册后,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基础箭簇坯体的塑性锻造,虽然成品率尚不及鲁小宝亲自出手,但已堪称巨大进步。
“看见没?这里,手腕要沉,借腰力!法式上写着‘力透三分,意留七分’,不是让你用死力气夯!”鲁小宝一边监督着年轻工匠操作,一边指着图册上的注解吼道。他发现自己那些原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被苏轼用精炼的文字表述出来后,似乎更容易被年轻人理解了,这让他对“法式”的态度从抵触转向了初步认可。
然而,新的瓶颈也随之出现。龙涎金的稀缺,如同勒在工坊脖颈上的绞索,越来越紧。存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而寻找新矿脉或替代材料的进展却极为缓慢。
“苏学士,照这个速度,最多再支撑半月,龙涎金便要告罄了。”负责物料的王管事如今办事更加勤谨,却也更加忧心忡忡。
苏轼看着库房里那所剩无几的、闪烁着暗沉光泽的金属锭,眉头深锁。他知道,这才是“星火”当前面临的最致命问题。没有材料,再精妙的“法式”也是无米之炊。
“不能再将所有希望寄托于龙涎金了。”苏轼对鲁小宝及几位匠师道,“法式之利,在于可复制、可推广。我等当利用此法式思路,尝试其他材料!即便性能不及龙涎金,若能找到可大规模锻造、且优于寻常钢铁者,亦是巨大成功!绩效目标:半月内,筛选出三种有潜力的替代材料,并用法式思路,摸索出各自的优化锻造流程!”
他将工坊的人力分为两组,一组由鲁小宝带领,继续利用所剩不多的龙涎金,精益求精,锻造少量精品,以备狄咏不时之需;另一组则由他亲自协调,带领其他匠师,开始系统性地测试各种已知的优质铁矿、陨铁乃至一些特性奇异的合金,试图开辟第二条技术路线。绩效的压力,从追求单一顶尖产品的“高度”,转向了寻求技术普适性和可持续性的“广度”。
二、 狄咏的“绩效”试探与辽军的回应
北疆防线,狄咏构建的立体防御体系开始显现效果。扩大的游骑侦察范围,使得宋军能够更早地发现辽军小股部队的渗透企图。数支“快速反应营”如同灵活的拳头,在广袤的防区内机动驰援,多次成功驱散或歼灭辽军的侦察分队,甚至巧妙地利用“辣椒烟雾”打了两次漂亮的伏击,虽未取得大规模战果,却有效地挫伤了辽军斥候的气焰,将其活动范围压缩了回去。
然而,狄咏并未因此放松。他注意到,辽军的主力,那支令人忌惮的“铁林军”,依旧在后方营寨中按兵不动,仿佛在积蓄力量,等待什么。
“他们在等什么?”狄咏站在哨塔上,远眺辽军营地连绵的灯火,心中思忖,“是在等我们龙涎金耗尽?还是在等内部生变?或者……在等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时机?”
他决定不再被动等待。绩效管理,讲究主动出击,创造战机。
他精心策划了一次“绩效试探”行动。他命令一支精锐的斥候小队,携带仅存的五支龙涎金破甲箭,潜入辽军营地外围,伏击了一支由三名“铁林军”百夫长组成的巡逻队。行动目的并非杀伤多少敌人,而是“测试”——测试辽军应对此种突袭的反应速度,测试其军官的防护是否有所加强,更重要的是,测试在遭遇此种精准打击后,辽军主力的动向。
行动取得了部分成功。三名百夫长两死一重伤,龙涎金箭簇再次展现了恐怖的杀伤力。辽军营地震动,号角连连,大批骑兵冲出营寨,反应极为迅速。但他们在追出十里后,便偃旗息鼓,迅速撤回,并未如狄咏预想的那般,因高级军官被杀而失去理智,大举出动报复。
“果然沉得住气。”狄咏接到回报,眼神更加凝重,“耶律斜轸这是在告诉我们,他已知晓我有利器,但并不畏惧,也不会因小失大。他在等一个能一举奠定胜局的机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朕的北宋欢乐多请大家收藏:(m.zjsw.org)朕的北宋欢乐多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