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的北平,御沟旁垂柳抽出的鹅黄嫩丝在微风中袅娜拂动,仿佛在试探这新都的春意。周廷玉独坐于临时理事的公廨之内,窗外斜阳透过新糊的窗纸,在他身前的紫檀木书案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案头张鹤一案的尘埃虽已落定,汉王府长史周昂亦已伏法,然而此案牵扯出的丝丝缕缕,却如同这春日里无声蔓延的藤蔓,悄然缠绕上这新都的肌理,更萦绕在他敏锐的心头。
三月初五,南京紫禁城奉天殿内,一道关乎帝国未来格局的谕令,自永乐皇帝朱棣口中颁下,正式敲定了南京作为留都的规制。诏书明发,快马驰传南北:南京仍称应天府,太庙、社稷坛依循旧制,香火不绝,以示对太祖基业与江南根本之尊崇;设南京守备太监一员,以内廷之心腹,坐镇宫禁;襄城伯李隆授南京守备,统率留都兵马,卫戍南疆;六部各留堂官一员、属官半数,维系半壁江山之政务运转。这道谕令,犹如定海神针,彻底厘清了南北两京的权责经纬,宣告着一个双京并立时代的开启。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在北平,新晋的官员们弹冠相庆,视此为北都地位最终确立的标志;而在南京,故都的臣民们心情则更为复杂。有怅然若失者,担忧故都自此光华黯淡;亦有暗自庆幸者,觉朝廷并未全然抛弃这龙盘虎踞之地。便在此时,市井坊间,一些精于堪舆之学的老儒或隐逸的道人,开始以一种玄妙的言语解读这道诏书:“金陵形势,钟山龙盘,石城虎踞,秦淮如带,王气氤氲数百载,乃聚敛之象;燕京之地,北倚燕山,南控中原,山河拱卫,势接朔漠,乃开拓之局。陛下此策,非为削弱南京,实乃龙虎相济,阴阳调和。龙行于北,震慑朔漠;虎踞于南,安定吴楚。两京之气运,藉由漕河血脉相连,共镇我大明国祚绵长。”
这番“龙虎相济”之说,悄然流传,竟似一股无形的安抚之力,让许多原本因迁都而惶惑不安的江南士民,心中得到了某种慰藉。仿佛那虚无缥缈却又深信不疑的“气运”,真能通过这山川地理的呼应,跨越千里,依旧泽被着这片繁华故土。与此同时,一个年轻的身影开始在北平的朝堂之上悄然出现——皇太孙朱瞻基,奉旨观摩政务。这位太子的嫡长子,年未弱冠,却举止沉稳,眉宇间已具英气,聆听部院大臣奏对时目光明澈,偶尔提问,皆能切中要害。周廷玉在一次随班觐见时,曾远远望见朱瞻基侍立在朱棣身侧,那份与年龄不甚相符的沉静与偶尔流露的、对北方边务的关切,让他心中微微一动。他颈间那枚自幼佩戴的螭吻星盘玉佩,在那一刻似乎传来一丝极其微弱的、几不可察的温热,仿佛与这年轻皇孙身上某种初生而蓬勃的“气”产生了细微的共鸣。这感觉玄之又玄,却让他隐约意识到,一股新的、充满生机的龙气,正在这北地新都中孕育、凝聚,与远在黔西南小龙塘锁龙井深处那悠远沉浑的脉动,以及南京故都那虽渐疏离却依旧深厚的王气,形成了一种微妙而复杂的三角关联。
这一日,周廷玉被内侍引至西苑暖阁。阁内暖意融融,朱棣并未如往常般伏案疾书,而是负手立于窗前,望着苑中几株玉兰树上初绽的、洁白如玉的花苞,神情难辨。“廷玉,”皇帝的声音平稳地传来,打破了室内的静谧,“这些时日,你在詹事府协理文书,在漕运司整顿河务,乃至近日在市舶司清查积弊,差遣看似繁杂,迁转不定,可知朕之深意?”
周廷玉心念电转,知此问非同小可,他躬身肃立,语调恭谨而沉稳:“陛下天心浩荡,磨砺臣下,臣虽愚钝,亦感佩于心,然圣意高远,非臣所能妄测,伏乞陛下明示。”
朱棣缓缓转过身,那双洞察世情的眼眸落在周廷玉身上,带着审视,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许:“迁都肇始,百端待举,非止宫室衙署之兴建,更在于人心之归附,制度之草创。北虏铁骑,犹在塞外窥伺;南疆诸族,亦需抚慰安定。朕需要的是能通盘考量、勇于任事、更能体会朕之苦心之才,而非只知埋首故纸或固守一隅的庸碌之辈。让你多方历练,是要你亲眼看看这新都的脉络是如何一点点打通,亲耳听听这四方的声音是如何汇聚于此!朕观你年轻,虽出身勋贵之家,却能持重务实,处置张鹤一案,迅捷而留有余地,颇懂得权衡之道,知晓何事当争,何事当缓。”
他话语微顿,暖阁内只闻铜漏滴答之声,气氛愈发凝重。“北京新立,根基未稳。山东毗邻京畿,乃漕运之咽喉,钱粮之重地,民情之复杂,犹在畿辅之上。近年来,白莲教徒借灾荒之机,暗中传播,屡扑不灭,实为心腹之患。朕意已决,”朱棣语气转沉,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擢你为山东布政使司右参议,秩从四品,分守济南道。这是个实缺,担着一道之刑名诉讼、钱粮督催、官吏考绩,更要紧的是,给朕看住山东,确保漕运咽喉之地畅通无阻,地方靖安,无使妖言惑众,酿成大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七星大罗盘请大家收藏:(m.zjsw.org)七星大罗盘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