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的伦敦,许愿裹紧风衣,站在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门口不远处,看着工人将一箱箱新书搬上运输车。那些纸箱上印着《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的字样,以及一个戴着圆眼镜、额头有闪电伤疤的男孩剪影——这是他亲手绘制的封面草图。首印只有区区500册,在这个庞大的出版帝国里,如同泰晤士河投入的一颗小石子,能激起多大的涟漪,他并无把握。
日子一天天过去。起初几周,风平浪静。许愿按部就班地穿梭于大英图书馆查阅资料,或在租住的公寓里继续修改《哈利·波特与密室》的手稿,偶尔路过书店,他会下意识地瞥向橱窗和新书柜台,那本绿皮小书往往被淹没在众多畅销书之中,位置并不起眼。
转机发生在四月的一个下午。许愿像往常一样,来到查令十字街附近的一家大型水石书店(Waterstones)。刚推开厚重的玻璃门,他就察觉到了一丝不同寻常。往常略显冷清的儿童读物区,此刻竟聚集着不少孩子和家长,低声的议论和兴奋的叽喳声像一群忙碌的蜜蜂。他循着声音走去,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只见儿童区的中心位置,赫然设立了一个小小的展示台!墨绿色的台布上,堆叠成塔状的,正是他那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展示台旁边还立着一个手绘的卡纸招牌:“引爆全英的魔法奇迹!每个孩子都在谈论的哈利·波特!” 几个七八岁的孩子正挤在展示台前,小手迫不及待地翻阅着试读本,眼睛瞪得大大的,小脸上满是惊奇和痴迷。
“妈妈!就是这本!凯茜说好看得不得了!”一个戴着牙套的小男孩扯着母亲的衣角,另一只手指着书。 “别急,亨利,我们这就买。”那位母亲微笑着从书塔上取下一本崭新的,“托马斯老师也推荐了它,说是能让孩子爱上阅读。” “我已经看完了!我能再买一本收藏吗?”另一个稍大点的女孩仰头问她的父亲,“我还想知道哈利下次什么时候去对角巷!”
许愿站在不远处的书架旁,假装翻阅着一本画册,心脏却像被施了欢欣咒,鼓胀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和暖流。他看到书店店员不断从后面的库房搬出新书补充到展台上,那绿色的书塔刚矮下去一截,很快又垒了起来。收银台那边,也陆续有大人和孩子拿着这本书去排队付款。这不是出版社的硬性推销,这是真实的、来自读者市场的热情!
此后的日子,这种热情以惊人的速度蔓延。许愿发现,不止是水石书店,从帕特诺斯特广场的布莱克威尔书店到街角的独立小书店,《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开始占据橱窗的C位。他甚至在乘坐地铁时,看到对面座位上一个穿着考究的西装、提着公文包的绅士,正聚精会神地阅读着那本绿色封皮的书,嘴角还带着一丝笑意。
五月初,许愿再次来到大英图书馆。在报刊阅览区,他习惯性地浏览近期书评刊物。虽然没有刻意去寻找关于自己的报道,但“Harry Potter”这个名字却频频跳入眼帘。并非在正式书评栏,而是在一些读者来信、阅读沙龙活动预告,甚至是文化记者随笔的边角料里,这个词被反复提及,伴随着“magical”、“addictive”、“phenomenon”之类的字眼。一种口碑发酵的热度,正在伦敦的文化空气中无声地积聚。
他的文学经纪人克里斯多夫·利特尔的电话也开始变得异常繁忙。这位原本沉稳的经纪人,声音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兴奋和语速:“许!不可思议!书店的补货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布鲁姆斯伯里已经决定加印第三次了!十万册!天哪,他们当初还只肯印五百册!” “许,BBC广播电台想约一个专访,谈谈创作灵感!” “《卫报》的文化版编辑私下向我打听,你是不是有什么神秘的东方魔法?” 利特尔的声音几乎要穿透越洋信号:“这本书像自己长了翅膀!不,是像骑上了火弩箭!它在自己飞!”
真正的“爆炸”发生在五月中旬。许愿在住所接到了利特尔几乎是吼叫过来的电话:“许!稳住!听着!美国学乐出版社(Scholastic Inc.)!他们刚刚在伦敦书展上注意到了这本书,他们的总裁亲自飞过来了!他们想要美国版权!你猜报价多少?”利特尔激动得喘了口气,报出一个在当时堪称天文数字的六位数美元价格!“十万五千美元!只是为了北美版权!上帝啊,这简直是魔法!”
许愿握着话筒,一时有些恍惚。他知道学乐集团,那是美国最大的儿童书籍出版和分销商之一。如此高昂的预付版税,对于一本首印仅500册的英国童书而言,是前所未有的肯定,也彻底证明了《哈利·波特》所蕴含的巨大商业潜力。谈判进行得异常迅速,学乐方面显示出了志在必得的决心。最终,合同条款顺利敲定,许愿在利特尔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的恭喜声中,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笔交易,如同一声惊雷,正式宣告了“哈利·波特”跨越大西洋的征程开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请大家收藏:(m.zjsw.org)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