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的高效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到十分钟,一间安静的小会议室内,以李总编为首,五六位社里的骨干编辑围坐一圈,人手一份刚复印出来的部分书稿,立刻开始了紧张的审阅。许愿则被安排在隔壁一间舒适的休息室等候,茶水被细心地续上。
时间在安静的等待中流逝。许愿能隐约听到隔壁会议室里传来的翻动稿纸的沙沙声,以及偶尔低沉的、简短的讨论声。他心境平和,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也对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专业态度抱有期待。
下午四点刚过,会议室的门开了。李总编率先走了出来,后面跟着的几位编辑,脸上都带着一种沉浸在精彩故事中尚未完全抽离的专注,以及难以抑制的兴奋。
李总编快步走到许愿面前,他的眼眶似乎有些微红,情绪明显十分激动。他再次紧紧握住许愿的手,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沙哑:
“许愿同志!不,许愿老师!”他改了口,语气充满了敬佩,“我们……我们刚刚拜读完了《独龙江上的小学》!我只能说,这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一部真正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时代佳作!”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心绪:“您用极其朴实却又充满力量的笔触,描绘了独龙江峡谷的壮美与险峻,更深刻地刻画了在那片几乎与世隔绝的土地上,一群孩子和几位老师对知识、对改变命运近乎执拗的渴望与坚守。那个用背篓背着年幼弟妹来上课的小姑娘,那个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到深夜的知青老师……每一个人物都那么鲜活,那么感人至深!您的文笔,已经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于平淡中见惊雷,于细微处显真情!”
李总编越说越激动:“尤其让我们感动的是,我们都知道,您捐建了八百多所‘许愿希望小学’!您不是在书斋里凭空想象,您是真正将脚步踏进了泥土里,将心贴在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身上!这部《独龙江上的小学》,是您用脚步丈量、用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和博大的情怀!”
他环顾了一下身边同样激动的编辑们,斩钉截铁地当场拍板:“许愿老师,这部书,我们上海文艺出版社出了!而且要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出版!今天已经是二月十五号,我决定,就在三月一日,作为重点书目全国发行!”
这个决定让在场的编辑们都微微一惊。满打满算只有10多天时间,要完成终审、校对、排版、印刷、装订、发行所有流程,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李总编态度坚决:“时间紧,任务重,但这本书值得!我们全社动员,加班加点,不吃不睡也要赶出来!要让全国读者在三月伊始,就能读到这部充满希望和力量的作品!这不仅是出版一本书,更是为社会传递一份正能量!”
总编的激情感染了所有人。编辑们纷纷表态,立刻投入战斗状态。许愿看着眼前这群充满干劲的上海出版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部作品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三月一日,清晨。上海福州路上海书城门口,早早便排起了长队。
许愿穿着普通的夹克衫,戴着鸭舌帽,默默排在人群中。当书店大门开启,他随着人流走进灯火通明的大厅,一眼就看到了正中央最显眼的展台上,整齐码放着一摞摞崭新的《独龙江上的小学》。封面设计简洁有力:苍茫的群山背景下,一条蜿蜒的江水,江上一座简陋的索桥,桥那头,是一面迎风飘扬的鲜艳国旗。
他买了一本,墨香扑鼻。他走到阅读区坐下,耳边传来读者们热烈的讨论:
“快看!许愿的新书!写独龙江的!”
“许愿?是写《活着》的那个许愿吗?他的书必看啊!”
“我昨晚就在《文汇报》上看到选载了,那个知青老师下雨天背学生过江那段,看得我眼泪直掉……”
“听说他本人捐了八百多所希望小学?这才是真正的作家!”
“写得真好啊,感觉比《钟鼓楼》更沉静,更有力量了……”
许愿翻开书页,目光扫过自己熟悉的文字。他看到不远处,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戴着老花镜,正认真地读着序章;几个年轻的学生凑在一起,小声而激动地交流着读后感;甚至还有一位母亲,指着书中的插图,轻声对怀里的孩子讲述着大山里小朋友上学的故事……
当天,上海及全国各大报纸的文学副刊、重要版面,纷纷以显着位置刊载了《独龙江上的小学》的书评、专访或精彩段落节选。“许愿新作聚焦扶贫教育”、“《独龙江上的小学》:文字背后的八百所希望”、“一部直抵灵魂的良心之作”……这样的标题随处可见。
许愿走出书城,春日的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浦江两岸,车水马龙,生机勃勃。他听着身后书店里依旧热烈的讨论声,看着手中这本还带着印刷厂温度的新书,心中充满了平静的慰藉。
喜欢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请大家收藏:(m.zjsw.org)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