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摄影棚内被改造成了霍格沃茨城堡的各个角落,空气中弥漫着新鲜木材、油漆和一种紧张的期待感。许愿,这位以文字构建魔法世界的造物主,此刻正站在监视器后面,手里拿着厚厚的、贴满各色标签的分镜脚本,眉头紧锁。他身上那件导演马甲的口袋里,塞满了笔记和润喉糖,看起来更像一个手忙脚乱的场记,而非掌控全局的导演。
“Action!” 许愿喊出开机的第一声指令,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干涩。
镜头前,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哈利·波特)、艾玛·沃特森(赫敏·格兰杰)和鲁伯特·格林特(罗恩·韦斯莱)正在拍摄他们在霍格沃茨特快列车上初次相识的场景。然而,问题很快就暴露无遗。
“停!” 许愿再次喊道,语气充满了困惑,“丹尼尔,你看到巧克力蛙跳走时的反应……不够‘魔法’。你要想象它真的活了,而不是一个道具。”
丹尼尔有些无措地看着导演。许愿努力地想用语言描述他脑海中那个由文字构建的画面:“就是……那种惊奇,混合着一点点对未知的恐惧,但更多的是探险的兴奋……你懂吗?”
显然,年仅十一岁的丹尼尔很难完全理解这种文学化的、抽象的指导。现场陷入了一阵尴尬的沉默。
独立制片人大卫·海曼适时地走了过来,他拍了拍许愿的肩膀,然后温和地蹲在丹尼尔面前:“丹尼尔,想象一下,你最喜欢的玩具突然自己动了起来,就在你面前跳来跳去,你是不是会瞪大眼睛,想去抓又有点怕它跑掉?对,就是那种感觉,试试看?”
海曼的指导具体、形象,丹尼尔立刻领会了。拍摄得以继续,但许愿的脸上掠过一丝挫败感。他意识到,将脑海中的文字影像化,并通过镜头语言和演员指导呈现出来,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和精细。
这只是开始。接下来的日子里,许愿作为新手导演的“不专业”在片场各个层面显现:
转场与节奏的混乱: 为了最大化利用小演员们宝贵的工作时间(受严格的儿童演员工作时间限制),剧组不得不像真正的霍格沃茨特快一样,在不同的场景间高速“穿梭”。今天还在“对角巷”的丽痕书店拍摄买书,明天就要转移到“霍格沃茨大门”拍摄渡湖初见的震撼,下周又要进入“移动的楼梯间”拍摄追逐戏。
许愿常常被这种高强度、多线程的拍摄节奏搞得手忙脚乱。在一次从“格兰芬多公共休息室”转场到“魔药课教室”的间隙,他差点拿错了下一场戏的脚本。海曼不得不像照顾另一个“大孩子”一样,反复提醒他:“许,下一场是斯内普的提问,不是麦格的变形课。我们需要阴沉的光线和慢速的推镜,记住吗?”
特效想象的匮乏: 对于大量需要后期特效配合的镜头,许愿的沟通显得力不从心。在拍摄“厄里斯魔镜”的戏份时,他只能对饰演哈利的丹尼尔说:“你看到你的父母了,你很激动,很悲伤……”
特效总监尼克·戴维斯在一旁忍不住插话:“许,我们需要更具体的视线定位。丹尼尔需要看着这个标记点,想象他父母的具体高度、笑容。还有,他的眼泪需要在哪一句台词时开始酝酿,这关系到后期我们合成影像时的情感同步。”
许愿恍然大悟,他习惯了在书里写“哈利热泪盈眶”,却从未想过这“盈眶”的瞬间在镜头前需要如此精确的计时和空间定位。
与专业部门的磨合: 摄影指导罗杰·普拉特对画面构图有着极高的要求。当许愿提出一个过于复杂的运镜想法来表现魁地奇球场的宏大时,普拉特会直接而专业地反驳:“许,这个长镜头调度以我们目前的设备和场地限制几乎不可能实现,而且会严重超支。我建议采用多机位切换,配合后期CGI扩展,同样能达到史诗感。”
艺术指导约翰·布里奇斯也常常需要和许愿“斗争”。许愿会指着“邓布利多办公室”的设计图说:“这里应该再多一些银器,发出更古怪的声音。” 布里奇斯则会耐心解释:“导演,过多的视觉和听觉元素会分散观众对主线对话的注意力。我们需要的是营造氛围,而不是制造混乱。”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大卫·海曼扮演了许愿的“导演速成班导师”。在无数个收工后的夜晚,在剪辑室里看着当日素材时,海曼会耐心地指出问题:
“许,看这里,哈利第一次进入礼堂的镜头,你用了太多近景,我们失去了看到他和整个魔法世界对比的震撼感。记住,电影是视觉的,你要用镜头带观众体验,而不是仅仅让他们听角色说‘哇,真神奇’。”
“还有这场戏,节奏太拖沓了。小说的心理描写无法直接转换成画面,你需要通过演员的表演、剪辑的节奏来传递情绪。”
“信任你的团队,许。约翰知道如何搭建一个可信的霍格沃茨,朱迪安娜知道如何让巫师袍既复古又充满魔力。你是船长,指明方向,但要让专业的水手去航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请大家收藏:(m.zjsw.org)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