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烧制出第一批可用陶器的喜悦,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岩山部落荡开层层涟漪,迅速转化为澎湃的生产热情。在汪子贤——“启明者”的持续指导和鼓励下,西边的制陶工地上,摔打泥胚的“啪嗒”声和陶窑烧火的噼啪声,很快成为了部落里最令人安心和期待的乐章。
老陶匠山鼬仿佛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最初的怀疑和笨拙已被狂热的研究劲头取代。他带着儿子和徒弟,几乎吃睡在陶窑边,反复试验着不同比例的新老粘土混合,摸索着泥条盘筑的厚度与高度极限,仔细记录着每一次烧窑的火候变化与成败结果。失败依旧常见,开裂、变形、烧结不足的残次品堆成了一座小山,但成功的比率却在稳步提升。
阿雅和她的妇女小队则展现了惊人的心灵手巧。她们很快超越了山鼬团队在小型器皿制作上的技艺。光滑匀称的陶碗、陶盘、小口罐子在她们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阴干后烧制出来的成品率远高于其他小组。工地上甚至渐渐兴起了一种朴素的审美,有人开始在未干的泥胚上用细树枝刻画简单的波浪纹、云纹或象征部落的三角山形纹饰。虽然粗糙,却为这些实用的器皿增添了一抹文明的气息。
汪子贤因势利导,对制陶工作进行了初步分工。山鼬团队主要负责技术攻坚,尝试烧制更大、更复杂的容器,如巨型的储水缸和储粮瓮,并持续改进陶窑结构。阿雅的队伍则负责大规模生产中小型日用陶器,保证基本需求。磐石调派了一队人手专门负责挖掘、运输和初步处理粘土,苍牙的“青铜卫”则分班次负责保卫陶场并提供必要的劳力。
随着一窑接一窑的陶器成功出窑,尽管依旧粗糙,但岩山部落的生活,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大的变革发生在水源地。几个半人高、需要两个壮汉才能抬动的厚壁大陶缸取代了之前那些容易开裂的旧陶罐。它们被稳稳地安置在水源净化区,负责净水的妇人们再也不用频繁来回奔波取水。清澈的、经过沉淀和初步过滤的泉水被源源不断地注入缸中,盖上简易的木板盖,防止杂物落入。部落的日常用水得到了稳定而卫生的保障,困扰已久的饮水安全问题大大缓解。
粮储区的变化更是惊人。一个个腹部滚圆、口径收缩的大陶瓮取代了透气的藤筐和皮囊。谷物晒干后,被小心地倒入这些巨大的陶瓮中,几乎装满后,再用混合了湿泥的兽皮紧紧封住瓮口,隔绝空气。汪子贤还让人在存放陶瓮的地面铺上干草和石灰,进一步防潮。 一位负责管理粮储的老族人,几天后激动地跑到汪子贤面前,抓起一把从他负责的陶瓮里取出的谷物,老泪纵横:“启明者!您看!干爽!一粒都没霉!一点潮气都没有!神灵啊!以前这个时候,最少要坏掉一两成啊!这些粮食……这些粮食能让我们多活好久啊!” 肉类的储存也有了改进。熏制好的肉干被放入中等大小的陶罐中密封保存,相比之前挂在通风处,更能避免返潮和虫蛀,保存时间显着延长。
而最让族人们感到幸福和温暖的,则是烹饪方式的革新。旧时,烹饪方式多以直接火烤或置于烧烫石板上炙烤为主,偶尔用简陋的石锅煮汤,效率低下且难以烹饪复杂食物。 现在,各种尺寸的陶锅、陶釜成为了家家户户火塘边的宝贝。炖煮成为了可能。妇人们将肉块、根茎、野菜和清水放入陶锅中,架在火塘上慢慢煨炖,不一会儿,浓郁的肉香夹杂着植物的清香便弥漫在整个部落的上空,勾得孩子们围着火塘直流口水。 煮出来的食物更加软烂入味,易于消化,极大地改善了老人和孩子的饮食。热腾腾的肉汤不仅能驱散寒意,更能快速补充体力。部落里因消化问题引发的疾病也减少了许多。 “阿母,今天的汤真好喝!”一个孩子捧着一只小小的陶碗,小口小口地喝着滚烫的肉汤,小脸被热气熏得红扑扑的。他的母亲看着手中的陶碗,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是啊,这陶锅真好用,以后天天给你煮。”
陶器的普及甚至影响到了部落的公共卫生。汪子贤下令制作了一批专用于个人饮水的陶杯,减少了共用水具可能带来的疾病传播。也有陶罐被指定用于收集和处理废弃物。
生活的显着改善,极大地提振了族人的士气和凝聚力。他们对未来的恐惧被眼前实实在在的美好生活冲淡了许多。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清晰地指向同一个人——启明者汪子贤。 是他,在危机降临前凝聚了人心;是他,找到了制陶的新方法和新材料;是他,带领大家烧出了这些改变生活的神奇器皿。 “要不是启明者,我们现在还在用那些漏水的破罐子呢!” “是啊,谁能想到泥巴能变成这么结实的东西!还能煮出这么香的汤!” “启明者说的没错,他真能带给我们光明!” 这样的议论在部落的每一个角落流传着。族人们看向汪子贤的眼神,充满了由衷的感激、钦佩和近乎崇拜的信任。他的威望,在解决实际生存问题、提升生活品质的过程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远比通过神秘仪式或武力征服得来的领导权更加稳固和深入人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开局无甲:我在原始世界建文明请大家收藏:(m.zjsw.org)开局无甲:我在原始世界建文明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