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首先是耐火材料的问题。普通的黏土难以承受长时间的高温,汪子贤根据胖墩提供的知识,指导工匠们在黏土中掺入石英砂和粉碎的陶片,提高耐火度。
其次是鼓风系统的制作。皮囊风箱看似简单,但要保证密封性和耐用性并不容易。试验了多种兽皮和缝合方法后,最终选用厚实的野牛皮,用鱼筋线缝合,接缝处涂上树胶密封。
最挑战的是炉体的结构设计。高大的炉体需要足够的结构强度,否则可能在高温下变形甚至坍塌。汪子贤设计了内部支撑结构,并用加固箍固定炉体外壁。
经过十多天的紧张施工,第一座土高炉终于建成。它矗立在冶炼区中央,比周围的建筑都要高大,引人注目。炉体由石块和黏土砌成,外壁有多道加固箍;侧面分布着六个风口,每个风口连接着一个皮囊风箱;顶部有加料口,底部有出铁口和出渣口。
“明天进行第一次点火试炼。”汪子贤宣布道,“今晚大家好好休息,明天需要全力以赴。”
当晚,汪子贤再次检查了所有准备工作,确认无误后才回到住处。但他没有立即休息,而是在脑海中反复演练明天的操作流程,思考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方案。
“胖墩,模拟计算一下明天试炼的成功率。”他在心中默念。
「输入参数:炉体结构合理性85%,原料准备充分性90%,操作人员熟练度70%,风速稳定性75%...模拟计算中...预计成功率:68%。主要风险点:炉温不均匀、风力不足、操作失误。」
汪子贤默默记下这些风险点,思考着应对措施。他深知,新技术应用不可能一帆风顺,初期失败是难免的。重要的是从失败中学习,不断改进。
第二天清晨,冶炼区围满了人。不仅工匠们全部到场,许多普通族人也前来观看这一历史性的试炼。大家既期待又紧张,都想亲眼见证这新式炼铁炉的效果。
汪子贤亲自指挥操作。工人们按照训练,分层加入木炭和破碎的铁矿石;点火后,六组鼓风人员开始轮流操作皮囊风箱,向炉内鼓风。
起初一切顺利,炉温逐渐升高,加料口冒出浓烟。但随着时间推移,问题开始出现:由于操作不熟练,风力时大时小,导致炉温不稳定;某个区域的耐火材料似乎有问题,炉壁出现发红现象;出渣口堵塞,需要紧急清理...
汪子贤沉着指挥,一一解决这些问题。他调整鼓风节奏,指挥加固发红炉壁,指导清理出渣口。在紧张忙碌了数个时辰后,炉况终于稳定下来。
“准备出铁!”汪子贤下令。
工匠们小心打开出铁口,一股炽热的铁水流淌而出,注入事先准备好的砂模中!这铁水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多,都要流畅!
人群中爆发出欢呼声!第一次试炼就成功炼出了铁水,这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
然而汪子贤并没有过于兴奋。他检查了产出的铁块,发现质量并不理想:含渣较多,结构疏松,明显是炉温不足和还原不充分的表现。
“成功了一半。”汪子贤对围过来的工匠们说,“我们炼出了铁,但质量不够好。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炉温需要更均匀稳定,鼓风需要更充分,原料配比需要调整...”
他立即组织大家总结这次试炼的经验教训,记录下所有问题和改进思路。接下来的几天里,冶炼团队对高炉进行了多项改进:加强耐火衬里,优化风口角度,改进鼓风协调方式,调整原料配比...
第二次试炼时,铁水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明显提升。第三次试炼更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产出的铁质量稳定,含渣量大大减少。
随着操作经验的积累,土高炉的优势逐渐显现: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燃料消耗显着降低,铁的质量也更加稳定。一座高炉的产量确实相当于过去十座地炉的产量!
这一成功迅速推广到整个冶炼区。很快,三座新的土高炉开始建造,设计上还融入了前期的经验教训,更加完善和高效。
汪子贤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继续改进技术,指导工匠们试验不同的矿石配比、燃料类型和鼓风方式;设计更高效的木质活塞风箱,逐步取代皮囊风箱;甚至开始研究初步的炼钢技术...
夜晚,汪子贤在记录技术的陶板上详细刻下了土高炉的设计要点和操作规范。他希望这些知识能够被后人继承和发展。
胖墩给出了新的提示:
「文明进步评估:冶金技术突破,工程技术应用提升。后续建议:1.优化高炉设计;2.发展鼓风技术;3.探索钢铁冶炼。」
「智力属性提升应用:工程系统设计与优化能力增强。可解锁更多工程技术应用。」
汪子贤默默记下这些建议。他知道,土高炉的成功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系统思维和工程能力的体现——将各种元素整合成一个高效运转的系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开局无甲:我在原始世界建文明请大家收藏:(m.zjsw.org)开局无甲:我在原始世界建文明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