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东指,铁流滚滚。武卫新军第一镇离开京畿,沿官道一路向东,虽路途遥远,辎重繁多,但凭借严密的组织和高效的调度,行军井然有序,与沿途所见其他清军的混乱涣散形成了鲜明对比。当这支风尘仆仆却军容严整的军队,终于抵达山东半岛北端的古城登州时,已是深秋。
登州,古称登州府,北濒渤海,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此地原有水师营、登州镇等旧式驻军,但装备落后,训练废弛,听闻日军可能来犯,早已是人心惶惶。高岩及其新军的到来,宛如一剂强心针,让这座濒海古城瞬间沸腾,也引来了无数复杂审视的目光。
山东巡抚及登州地方官员表面恭敬,设宴接风,言辞恳切,表示将“竭力配合”。然而,高岩敏锐地察觉到,在这份客气之下,隐藏着深深的戒备与疏离。旧式官僚体系盘根错节,地方利益牵绊重重,他们既希望高岩能挡住倭寇,又担忧其强势介入会打破原有的权力格局,更对那套“标新立异”的新法充满疑虑。
“高军门远来辛苦,登州防务,日后全赖军门主持。”宴席上,一位本地耆老举杯,话中有话,“只是本地兵民,久沐王化,习于旧章,还望军门……徐徐图之,勿使惊扰啊。”
高岩举杯回敬,神色平静:“老人家放心。高某此来,只为御侮保民。新法旧章,唯实效是图。若能保境安民,便是好法子。”
他没有在宴席上多做纠缠,次日一早,便带着核心幕僚与军官,开始了对登州防务的全面勘察。从蓬莱阁下的水城故址,到威海卫、烟台山各处炮台,再到沿海可能登陆的滩头、港湾,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触目所及,情况比预想的更为严峻。所谓炮台,多是明清遗留的旧垒,安置的多是早已过时的前膛铸铁炮,射程近、精度差、射速慢,且炮位固定,射界狭窄。守台兵勇衣衫褴褛,面有菜色,对操作新式后膛炮的知识几乎一无所知。沿海防务形同虚设。
“如此防务,如何抵挡倭寇坚船利炮?”王奎看着锈迹斑斑的炮身,恨恨地一拳砸在垛墙上。
高岩没有说话,目光冷峻地扫过这片承载着沉重历史与严峻现实的海疆。他知道,时间紧迫,必须立刻着手,将这里打造成真正的钢铁壁垒。
回到暂设于原登州镇衙门的行辕,高岩立刻召开了抵达山东后的第一次全军高级会议。
“诸位,情况大家都看到了。登州乃至整个山东海防,百弊丛生,几近于无!倭寇虎视眈眈,绝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高岩的声音在议事厅内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我们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三件事:筑垒、练兵、建基!”
他铺开亲手绘制的登州防务草图,开始部署:
“第一,构筑现代化海岸防御体系。”
“以蓬莱水城为核心,向东延伸至威海卫,向西衔接黄河口,择要害之处,构筑新式炮台群!炮台设计,摒弃旧式露天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掩体,配置旋转炮座,扩大射界!炮位之间,以地下坑道和交通壕相连,形成交叉火力网!”
“炮火方面,立即向上海、天津乃至国外洋行下单,采购最新式的克虏伯、阿姆斯特朗大口径岸防炮、速射炮!旧炮一律淘汰回炉!”
“沿海滩头,广布铁丝网、地雷区(使用自制的‘腾鳌式’改进型),设置水下障碍物。组建海岸巡逻队,配发望远镜和信号旗,昼夜监视海面。”
“第二,整合与扩编新军。”
“以我武卫新军第一镇为骨干,吸收、整顿山东境内尚有可造之材的旧式防营,汰弱留强,统一换装、统一操典、统一饷章!设立山东新军督练公所,我自任总办,王奎、赵三槐等分任要职。公所下设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各科,仿照天津武备学堂规制,开设随营军官学堂,速成培养基层军官。”
“招募新兵范围,扩大至整个山东。优先招募识文断字、身体强健者,尤其注重招募熟悉水性、敢于出海的渔民子弟,筹备组建海军陆战营!”
“第三,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建立我们自己的军工与后勤基地。”
“立即选址,筹建山东机器局(兵工厂)!初期以维修枪炮、制造弹药、复装子弹为主,逐步向仿制步枪、火炮乃至研发新式武器过渡。将通州的技术工匠和格致人才,全部迁来!”
“在登州港区,设立军械仓库和物资转运中心。利用海运,建立与上海、天津的稳定补给线。同时,鼓励本地商人参与军需生产,扶持民间设立被服厂、食品加工厂等。”
“设立电报总局,铺设连接各炮台、军营、港口及济南、天津的有线电报网络!确保军情传递畅通无阻!”
高岩的规划,宏大而细致,涉及军事、工业、交通、通讯方方面面,完全是一套打造区域性现代化军事强权的蓝图。厅内众将听得心潮澎湃,但也深知其中艰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北洋钢铁军魂请大家收藏:(m.zjsw.org)北洋钢铁军魂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