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岩苏醒并悄然启动“涅盘”计划的消息,被严格控制在以王奎、赵三槐为首的极小核心圈层。对外,他依旧是一名伤势沉重、需长期静养的主帅,军营的日常运作由王奎等人维持。然而,在登州机器局那新划出的、由最忠诚士兵把守的“砺刃”项目区内,一场静默却迅猛的技术风暴正在席卷每一个角落。
得益于高岩通过系统提供的、远超时代的清晰图纸和深入浅出的原理阐释,“识途”系统的研发进展一日千里。尽管受限于这个时代的材料科学与加工精度,无法实现高岩描述中那种单兵便携、自动识别的理想状态,但集中了机器局和格致学堂顶尖人才的“砺刃”组,还是在令人惊叹的两个月内,成功制造出了数台代号 “磐石-I型” 的固定式问询器(体积如半人高箱柜)和几十个代号 “萤火-I型” 的应答器(需外接沉重电池包,体积如两块砖头)。
“统领,‘砺刃’组初步成品已通过实验室验证,请求进行野外实战环境测试!”赵三槐压抑着内心的激动,通过密信向仍在病榻上遥控指挥的高岩请示。
高岩的回复迅速而明确:“准。选前沿观察哨与炮兵指挥所之间链路,秘密架设。以灯光、旗语为对照,严格检验其于复杂电磁环境(高岩原话,赵三槐理解为‘风雨雷电及战场干扰’)下的可靠性、有效距离与抗扰能力。测试数据,毫厘必录,严禁外泄。”
测试地点选在了靠近双方实际控制线的一处海拔较高的废弃烽火台,此地视野开阔,能监控日军部分前沿动向,又能与后方炮兵阵地建立联系,且地势相对隐蔽。
是夜,月隐星稀。赵三槐亲率一支精干技术分队,将拆解后的“磐石-I型”部件人力运上烽火台,于黑暗中小心组装,并以精心准备的伪装网覆盖。数里外的炮兵前进观察所内,另一台“磐石-II型”及数个“萤火-I型”也已就位。
测试在凌晨时分悄然开始。
“磐石一号呼叫磐石二号,识别码:甲辰叁。”操作员按照复杂的、每日更换的密码表,按下了问询按钮。
短暂的静默后,观察所内的“磐石二号”面板上,代表己方的绿色氖灯稳定亮起,旁边一个简陋的机械数字轮清晰显示了发来的识别码。
“信号确认!清晰稳定,识别无误!”观察所通过预留的备用电话线回报。
与此同时,利用蒙布灯笼打出的预定灯光信号,在同等距离和夜色下,则显得模糊、迟缓,且易被起伏地形部分遮挡,译码过程耗时更长。
随后,测试组模拟了多种极端情况:由侦察兵携带移动中的“萤火”应答器、同时激发多个信号源、甚至尝试用缴获的日军简陋通讯设备进行波段干扰。结果显示,在有效距离(约五公里)内,“识途”系统对己方单位的识别准确率远超传统手段,尤其在夜间、雾天或战场硝烟弥漫导致能见度极低时,其优势堪称颠覆性。尽管设备依旧笨重,应答器需手动操作且续航有限,但其展现出的在复杂环境下稳定通讯与识别的潜力,让所有参与测试的人员都看到了未来战场的全新图景。
几乎在同一时期,在另一处更为隐秘、戒备等级更高的山谷试验场,无烟发射药的攻关也取得了决定性突破。严格遵循高岩提供的、经过系统优化的硝化棉制备、安定化处理及溶剂混合压伸工艺流程(已根据当下工业水平做了合理化简化),工匠们成功制备出了第一批性状稳定、燃烧充分的片状无烟发射药。
实弹测试当日,高岩力排众议,坚持在严密护卫下亲临现场观摩。一门接受了初步技术改造、安装了基于高岩提出的液压缓冲原理(虽结构粗糙但效果显着)的驻退复进机的75mm克虏伯行营炮,被推上了发射位。
装填了使用新型无烟发射药的标准榴弹。
“目标区域,预备——放!”
炮口不再是黑火药时代那标志性的、暴露阵地的巨大黄白色烟团和震耳欲聋的轰鸣,取而代之的是一道相对短暂、冲击波更强的橙红色闪光和更加清脆锐利的炮声!
最关键的是,火炮射击后,炮身不再需要人力费力地推回原位,液压机构吸收了大量后坐力,并驱动炮管迅速、平稳地复位。炮手们几乎可以在炮身稳定的瞬间,立刻进行下一次装填操作!实测射速提升了超过百分之二十五!
阵地前方,也不再被浓密刺鼻的硝烟笼罩,炮班视野极大改善,生存能力和持续作战效能显着提升。
“成功了!统领,我们真的做成了!”负责此项目的工程师激动得语无伦次。
担架上的高岩,苍白脸上露出了难以掩饰的欣慰。他意识深处的系统界面随之更新:
【阶段性任务:钢铁之翼- 目标2:完成无烟发射药的实验室制备并达到安全量产标准(1/1)。奖励:功勋点+400,权限经验+200,已发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北洋钢铁军魂请大家收藏:(m.zjsw.org)北洋钢铁军魂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