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卫外海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海面上漂浮的油污与零星残骸,无声地诉说着那场惊心动魄的海上较量。革新军以弱胜强,重创日俄联合舰队的消息,已如同燎原之火,燃遍了控制区的每一个角落,也震撼了远在北京、柏林、伦敦和东京的决策者们。
登州城内外,处处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与自豪。士兵们挺直了腰板,市民们谈论起“咱们的炮”和“水底雷龙”时,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一种凝聚的、向上的力量,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蓬勃生长。
然而,总司令部内的气氛,在短暂的振奋后,迅速回归到一种更为深沉的冷静与忙碌。高岩深知,一场战术上的胜利,并不能解决战略上的根本困境。强敌环伺的局面并未改变,内部的百废待兴更是迫在眉睫。他将这场胜利视为一个宝贵的战略窗口期,必须抓住机会,实现一次质的飞跃。
“铸剑为犁,未雨绸缪。”高岩在最高层会议上,定下了接下来的基调,“我们要利用这段相对平静的时间,一方面全力消化战果,深化内政建设,让百姓休养生息,让实力扎根;另一方面,要加快与德国的合作,将纸面上的协议,变成我们手中真正的利器!”
会议的焦点,首先集中在与德国合作的深化上。冯·施拉格男爵带着柏林最新的、更为积极的指示,再次来到了登州。此次,他带来的不仅是更多的工程师和更详细的图纸,还有一份经过德皇亲自过问的、升级版的《德高技术与工业合作纲要》。
“高将军,”施拉格的态度比以往更加热络甚至带有一丝敬意,“您在威海卫展现的力量,赢得了柏林最高的尊重。帝国认为,一个强大、稳定、现代化的东方伙伴,对于维护远东的平衡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决定全面提升合作层级。”
新的合作纲要内容令人振奋:
· 军事技术深度转让:同意在登州建立“克虏伯-登州联合火炮工厂”,不仅生产75mm野炮,更将逐步引入105mm榴弹炮和150mm重型榴弹炮的技术;毛瑟公司派出的专家小组,将协助建立一条完整的G98步枪生产线,并探讨下一代半自动步枪的设计概念;在潜艇方面,德国愿意提供更先进的柴油机技术和艇体设计经验。
· 重工业体系建设:西门子将主导建设覆盖登州、烟台等主要城市的电力网,并帮助建立一座中型炼钢厂,解决优质钢材的自给问题;协助规划并部分投资修建从淄博煤矿到青岛港的标准化铁路。
· 人才培养升级:将赴德留学人员名额扩大至三百人,并接纳部分中方工程师进入克虏伯、西门子的核心研发部门进行短期交流。
条件同样苛刻:德国要求在山东的矿产开采权份额提升,要求在合资企业中占有不低于百分之四十的股份,并要求军政府在未来的大型项目招标中优先考虑德国企业。
这是一场赤裸裸的利益交换。高岩召集了李德明、工业发展署官员以及新任外交司负责人,进行了连续数日的激烈讨论。
“技术我们必须拿到!尤其是重炮和炼钢技术,这是强军的脊梁!”李德明态度坚决。
“但德方的要价太高了,矿产和股份的让渡,恐有损长远利益。”工业发展署的官员忧心忡忡。
“外交上,过于亲近德国,可能会进一步刺激英法俄日,使我们更加孤立。”外交司负责人提出顾虑。
高岩听着各方意见,最终拍板:“合作必须推进!机会稍纵即逝!原则是: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合资企业我方必须控股,管理权不能旁落。矿产开采可以给予优先权和优惠,但不能是独占性的卖断。至于外交压力……”
他冷笑一声:“就算我们什么都不做,他们就会放过我们吗?实力,才是最好的外交语言!当我们足够强大时,自然有人会来跟我们讲‘公平’!”
在他的强力推动下,与德国的合作协议最终签署。登州城外,大片土地被划为“德高合作工业区”,德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们开始并肩工作,打下新工厂的根基。一批批更精密、更庞大的设备在港口卸货。整个控制区,仿佛一个巨大的、正在加速运转的工地。
然而,高岩的目光并未仅仅停留在军事和重工业上。在签署完合作协议的当晚,他将行政总署、司法总署以及新成立的“民生建设委员会”的负责人留了下来。
“诸位,刀剑可以御敌,但不能让百姓吃饱穿暖,不能让社会长治久安。”高岩的语气严肃,“威海卫的胜利,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我们必须立刻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内政建设上来,‘铸剑为犁’!”
他提出了“新政深化三大纲领”:
一、兴修水利,鼓励农耕。趁着冬闲,动员军队和民众,大规模整修黄河下游及山东境内主要河流的堤坝、渠道,推广李德明等人根据高岩提示“研发”的简易化肥(主要是骨粉、绿肥堆沤技术)和新式农具,设立“劝农所”,引进优良作物品种,全力提升粮食产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北洋钢铁军魂请大家收藏:(m.zjsw.org)北洋钢铁军魂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