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春军政总览》那沉甸甸的册页,如同一面冰冷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革新军政权的力量与局限。高岩深知,困守山东辽东,纵然能将这片基业经营得铁桶一般,也终究难逃在列强与清廷的长期围堵中逐渐失血的命运。破局之机,不在北方僵持的战线,而在更为广阔、也更为复杂的南方棋盘。就在他审时度势,思虑如何向南落子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为他撕开了一道缝隙。
风暴的源头,依旧是北京。
“夜枭”通过刚刚延伸至天津的无线电网路,截获并破译了数封令人震惊的密电。内容显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因光绪皇帝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鼓动,锐意推行“戊戌变法”,触及了旧势力的根本利益,已决心发动政变,废黜皇帝,彻底扑杀新政!政变如箭在弦,一触即发。
几乎同时,来自“星火”计划潜伏在京师的密报也证实了这一消息,并补充了关键细节:慈禧与荣禄已调动驻防京畿的军队,关闭城门,搜捕维新党人。光绪帝被软禁于瀛台,康、梁等人仓皇出逃,寻求外援。
这消息传到登州,总司令部内众人反应各异。王奎、赵三槐等将领大多觉得这是清廷狗咬狗,乐见其成。一些文官则对维新派的遭遇抱有同情。
高岩站在巨大的地图前,目光幽深。他脑海中,系统的推演功能虽因能量不足无法主动开启,但过往灌输的历史知识与逻辑分析能力高速运转。戊戌变法的失败,在原有的历史轨迹中是必然,但此刻,这场发生在权力核心的剧烈动荡,对于偏居东隅的他而言,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这不是一场与我们无关的闹剧。”高岩转身,对核心幕僚们沉声道,“这是打破目前僵局的关键契机!北京权力更迭,中枢混乱,必然导致其对南方各省控制力急剧下降,各地督抚观望自保。而维新派……尤其是康有为、梁启超,他们代表着一种思潮,在南方士林和开明官绅中拥有不小的影响力。”
他迅速做出了判断和决策:
第一,不直接介入。绝不派一兵一卒参与北京政变,避免与慈禧-荣禄集团正面冲突,也避免过早暴露逐鹿中原的野心。
第二,秘密营救,政治示好。动用“夜枭”在京津的全部力量,不惜代价,设法营救出逃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核心维新派人士,将他们安全接到登州。此举不仅能在道义上占据高地,更能将这批享有清誉的维新领袖纳入麾下,极大地增强军政府在南方向心力和政治号召力。
第三,借题发挥,舆论造势。立即通过《革新日报》及一切宣传渠道,大力抨击慈禧集团倒行逆施、绞杀新政的罪行,将光绪皇帝塑造为力图振作却遭囚禁的悲情形象,将自身定位为“维新事业”的真正继承者和扞卫者,与北京的守旧顽固派彻底划清界限。
第四,趁势南联,扩大影响。利用清廷中枢混乱、无暇他顾的时机,加大“星火计划”对南方各督抚(如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及民间开明势力的渗透与联络力度。重点宣扬军政府“保境安民、革新图强”的政策,暗示唯有联合北方革新力量,方能应对后党集团的可能的反扑与列强的进一步蚕食。
命令下达,“夜枭”精锐尽出,在京津地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秘密营救。与此同时,《革新日报》连发檄文,痛斥“后党乱政,囚禁圣君,断送国运”,文章犀利,很快通过各种渠道流传至南方,引发了巨大反响。
就在营救行动紧张进行之际,高岩书房内的专用无线电台(功率远超普通型号)收到了陈念恩亲自监听到并破译的一条绝密信息——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与日本驻华代理公使之间的秘密通讯片段,内容提及双方对北京政变“乐见其成”,认为一个虚弱而混乱的中国更符合其利益,并商讨如何利用此事进一步向南方督抚施加压力,获取更多权益。
高岩看着译电,嘴角泛起一丝冷笑。列强的盘算,在他意料之中。这也更加坚定了他必须抓住此次机会,在南中国落子的决心。
十数日后,历经艰险,在“夜枭”的掩护下,康有为、梁启超等数位维新派核心人物,终于辗转抵达登州。他们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但眼神中仍带着惊魂未定与不屈之色。
高岩亲自在总司令部一间僻静的会客室接见了他们。他没有摆出胜利者的姿态,而是态度诚恳:“南海先生、任公,二位受惊了。北京之事,高某已悉知。太后倒行逆施,囚禁皇上,扼杀新政,实乃国家之不幸。二位先生力主维新,救国图存,高某素来敬佩。今日请二位来,非为招揽,实欲请教,于当今时局,华夏出路何在?”
康有为虽惊魂未定,但谈起国事,依旧慷慨激昂,痛斥后党,力主保皇,认为唯有依靠光绪皇帝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方能救中国。梁启超则相对冷静,在赞同其师基本主张的同时,也对高岩在山东辽东推行的诸多“新政”表现出浓厚兴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北洋钢铁军魂请大家收藏:(m.zjsw.org)北洋钢铁军魂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