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的方圆已然划定,钢铁的脉络渐次贯通,但高岩深知,共和国这艘巨轮若要劈波斩浪、行稳致远,最根本的动力,始终源于“人”。技术的消化、制度的运转、标准的执行,最终都要落在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一场关乎国本、旨在为共和国锻造新时代筋骨与灵魂的宏大工程——教育改革与人才体系重塑,被提上了最高议事日程。
总统府书房内,灯火通明。教育总署署长、格物院院长张文澜,以及几位从各地紧急召来的教育界宿儒和新式学堂的年轻校长,正襟危坐,气氛凝重中透着几分难以抑制的兴奋。
“《商典》立了市场的规矩,《工律》定了工厂的法度。”高岩开门见山,声音沉稳而有力,“但现在,我们要立的是人心的规矩,是传承与创新的法度!我们能用五年时间,让钢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我们能用几年,培养出足以支撑共和国未来三十年、五十年发展的栋梁之材?”
他环视众人,目光如炬:“旧有的私塾、书院,教的是圣贤文章,固然有其价值,但于格物致知、于机器制造、于经济管理,已然力不从心。我们新办的学堂,数量虽有增加,但师资匮乏,教材混乱,有的教的是德意志的教材翻译本,有的还在用前清的《万物图说》,更有甚者,先生自己都搞不懂何为代数、何为物理。长此以往,我们引进再多的机器,制定再好的标准,没有能理解、能操作、能改进它们的人,一切皆是空中楼阁!”
一位身着长衫、白发苍髯的老儒生,是南方某着名书院的山长,闻言微微蹙眉,拱手道:“总统明鉴。然则,治国平天下,终究在于明理修德。若一味强调奇技淫巧,恐学子心性浮躁,舍本逐末,与国无益啊。”
“明理修德,自是根本。”高岩看向老儒生,语气尊重但毫不退让,“但请问老先生,若不明万物运行之理,不懂富民强国之术,这‘理’如何明?这‘德’何以载?面对北极熊的坚船利炮,约翰牛的经济封锁,我们是靠背诵圣贤书去抵御,还是靠真正能造出更好枪炮、更富足国家的人才去抗衡?”
老儒生一时语塞,面露沉思。
高岩不再纠缠于理念之争,直接抛出了酝酿已久的改革方案:“故此,共和国教育,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革新!其要旨在于:体系化、实用化、普及化。”
一、构建三级学制,打通成才通道。
“废除以科举为目标的旧学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初等学堂’(六年,强制义务教育,侧重识字、算术、自然常识与爱国教育)、‘中等学堂’(三年,分为普通科与实业科,普通科为升学准备,实业科授以农、工、商等初步技能)、‘高等学堂’(大学,三年或四年,分设文、理、工、农、医、法、商等专门学院)的三级新学制。格物院将升格为‘中华共和国最高研究院’,专司尖端科研与研究生培养。”
此议一出,举座皆惊。强制义务教育,意味着国家将承担起前所未有的责任与投入;而将工程技术、商业管理提升至与文史哲同等的高等教育地位,更是对千年传统的颠覆。
二、编纂统一教材,重塑知识体系。
“立即成立‘国家教材编纂委员会’,由格物院专家、经验丰富的教师及实务部门官员共同参与。”高岩指示,“教材内容,必须剔除陈腐不合时宜之说,融入最新的科学知识、技术成果和共和国立国精神。国文课要选录兼具文采与思想的古今佳作,历史课要阐明华夏文明演进与世界大势,地理课要详述我国疆域物产与列国概况,算术、格物、化学等科,更需严谨、系统、由浅入深。要让学生们知道,他们学习的,是真实的世界和有用的学问!”
三、大兴师范教育,解决师资瓶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合格的老师,一切都是空谈。”高岩看向教育总署署长,“在南京、北京、武汉、成都等地,优先设立或扩建‘国立师范学院’,并鼓励各省兴办师范学堂。选拔优秀学子,给予优厚待遇,加速培养新式师资。同时,对现有塾师、教员进行大规模轮训,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执教。格物院和各大厂矿的专家,也要定期到中学、大学兼课讲学,传递最新知识。”
四、强化实业教育,对接国家需求。
“在中等和高等学堂,要大力倾斜资源,发展实业教育。”高岩特别强调,“设立更多的工业学堂、农业学堂、商业学堂。课程设置要紧扣国家发展需要,如机械制造、土木工程、矿冶、纺织、农艺、会计、统计等。推行‘学堂-工厂’联动,让学生有机会进入车间、田间实习,学以致用。成绩优异者,国家保送其进入高等学堂或派出国留学深造。”
五、设立“启明奖学金”,激励寒门俊彦。
“人才选拔,绝不能唯门第论!”高岩郑重宣布,“由国家财政出资,设立‘启明奖学金’,覆盖从初等到高等的所有学段。重点资助家境贫寒但天资聪颖、刻苦向学的子弟,确保他们不致因家计而失学。我们要让共和国的未来,建立在最广泛的人才基础之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北洋钢铁军魂请大家收藏:(m.zjsw.org)北洋钢铁军魂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