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的召见如同一阵旋风,将“王字什”从辽阳城外那片混乱的泥潭中,猛地卷入了辽东防务的核心视野。任命正式下达:“王字什”擢为战兵序列,划拨至即将北上筑城的部队中,听候调遣。粮饷、被服乃至部分装备都得到了优先补充,虽然依旧算不上精良,但至少让士兵们吃饱穿暖,手中兵器也趁手了许多。
全什上下,士气高昂到了极点。从人人轻视的溃兵辅兵,到如今被经略大人亲口认可的战兵精锐,这种身份的巨大转变,带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是前所未有的。每个人走路时都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杆,训练也更加卖力。他们都知道,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那个站在队伍最前方,目光沉静的年轻什长。
王二却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殊荣冲昏头脑。他深知,孙承宗的赏识和破格提拔,既是机遇,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和考验。“王字什”必须在新任务中证明自己的价值,否则,爬得越高,摔得越惨。
命令很快具体下来:孙承宗决意采纳“筑城固守”之策,首选之地便是位于辽西走廊咽喉、背山面海的宁远!大量物资、工匠以及首批营建和护卫部队即将开拔。“王字什”的任务,正是作为先头护卫部队之一,随军押运一批重要的筑城材料和工具前往宁远。
“宁远……”王二铺开那张在孙承宗行辕偏厅见过的、如今已深深印在脑海中的辽东舆图,手指点在那个扼守要冲的位置上。这里将是未来抵挡后金铁骑的关键,也是他王二(顾宇)在这个时代,真正意义上参与塑造历史的第一步。
出发前,王二进行了周密的部署。他将全什一百人分为三队:一队由赵大锤率领,全是挑选出来的悍勇敢战之士,负责前出侦察和开路;一队由张老栓统领,多是沉稳老练之辈,负责押运车辆、照料驮马,并与主力部队协调;他自己则亲率主力,包括火铳队和大部分长枪刀盾手,居中策应。
“都听清楚了!”出发前夜,王二召集全什训话,“此去宁远,路途不近,且不太平。鞑子游骑神出鬼没,土匪山贼亦可能趁火打劫。我们押运的是筑城的命根子,不容有失!”
他的目光扫过一张张激动而紧张的脸:“行军途中,一切按平日操练行事!前队警醒,中队严密,后队稳妥!遇有敌情,不得慌乱,听号令结阵对敌!我们是经略大人亲点的兵,别给‘王字什’这块牌子抹黑!”
“谨遵什长号令!”百人齐吼,声震四野。
次日拂晓,晨雾未散,队伍便悄然开拔。王二这一什被编入一个庞大的辎重车队中,前后皆有其他营哨的兵马护卫,但他们这一支,因其特殊的名声和任务,相对独立。
离开辽阳城,向北而行。沿途景象,比来时更加凄凉。村庄十室九空,田地荒芜长满蒿草,路旁不时可见倒毙的尸骨,有人的,也有牲畜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腐败气息。偶尔遇到零星的流民队伍,看到他们这支盔明甲亮(相对而言)、旗帜鲜明的军队,大多惊恐地避让到路边,用麻木或畏惧的眼神望着他们。
王二骑在一匹分配来的驽马上(什长勉强有资格配马),心情沉重。这就是大明辽东的现状,疮痍满目,生机断绝。要想在这里站稳脚跟,宁远城必须尽快建立起来,成为吸纳流民、抵御外侮的堡垒。
行军第一天,平安无事。赵大锤的前队放出了十里,并未发现大队敌骑的踪迹,只遇到了几股小股的溃兵和零散流民。张老栓的后队也将车辆物资管理得井井有条。
当晚扎营,王二更是将警戒提到了最高级别。他不仅安排了明哨、暗哨,还派出了由火铳手和弓箭手组成的游动哨,在营地外围关键制高点潜伏。他甚至亲自带人检查了营地的防御布置,挖掘了简易的壕沟,设置了绊马索和警铃。
“什长,是不是太小心了?这离辽阳还不算远,鞑子大队应该不敢来吧?”一个新提拔的伍长,看着王二如此兴师动众,忍不住问道。
王二看了他一眼,语气平淡却不容置疑:“小心无大错。鞑子骑兵来去如风,最擅长的就是长途奔袭。我们押运的是他们最想破坏的筑城物资,绝不能有丝毫侥幸。记住,在战场上,任何疏忽都可能送命。”
那伍长讪讪地退下。其他老兵,尤其是经历过萨尔浒和尚间崖血战的人,则对王二的安排深以为然。死里逃生的经历让他们明白,在辽东,再怎么谨慎都不为过。
果然,就在第二天下午,队伍行进到一处两侧丘陵起伏、林木渐密的地带时,前方便传来了警讯!
一骑快马从前方疾驰而归,是赵大锤派回来的斥候,脸上带着紧张:“报!什长!前方五里,左侧山梁后发现不明骑手,约十余骑,窥探我军队伍后迅速隐入山林,行迹可疑!”
来了!王二心头一紧,立刻下令:“全军停止前进!依托车辆,结圆阵防御!前队后撤,与主力汇合!游动哨向两侧山林延伸警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萨尔浒幸存者:大明中兴第一战神请大家收藏:(m.zjsw.org)萨尔浒幸存者:大明中兴第一战神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