镐京东郊的火光虽已熄灭,但空气里依旧弥漫着血与灰的气息。
周公与姜子牙以铁腕收拾余局,亲军重整秩序,城中仓廪亦紧急开仓赈济,才稳住百姓惶惶之心。
然而,在这一片表面的平静背后,暗流早已远走,不是彻底消散,而是转向关东,另寻更大的依托。
——
关东大地,河洛以东,列国诸侯各怀心思。
齐、燕、宋、郑,皆在此间盘踞;虽尚臣服于周,却远离镐京,藩镇林立,兵甲充足,粮草丰盈。
此时三监余孽潜入其中,打着“宗室正统”的旗号,低声鼓动:“周公专权,祸乱天下。若再坐视,今日镐京之乱,明日便是关东诸侯之乱!”
诸侯之中,自有人心动。
齐侯暗中谋士言道:“若大周内乱,我等若早下棋子,或可借势扩疆。”
燕侯则冷笑:“周公与姜尚同心,岂是易与?但若三监愿作火种,我等何妨添上一把柴?”
这些话虽未明言于朝堂,却在密室与酒宴之间流转。
三监余孽正是借此游说,以宗亲血统为幌子,以“替天行道”为旗帜,悄然编织起一张跨越诸侯的暗网。
——
与此同时,镐京内的消息逐渐传入关东。
“百姓怨声未绝,佛门谶言犹在。”
“周公虽仁,但铁血难持久。”
“天命易改,关东诸侯若得势,未必不能取天下。”
谣言如毒,逐渐滋养着本就野心勃勃的诸侯之心。
三监余孽在这片土壤中,仿佛找到了新的寄身之所。
——
洛水之滨,一处偏僻驿站。
夜色笼罩,油灯摇曳。
几名披着布衣的客人聚在一起,低声而语。
其中一人,正是管叔旧将,他将酒盏重重放下,冷声道:
“镐京之乱虽挫,但周公仁政,亦是他的弱点。仁政可安百姓,却难驭诸侯。若能合诸侯之力,周公岂能独撑?”
另一人接声道:“齐、燕二国已有松动,若再引动宋、郑,便可四国呼应。到时周公若再执政,恐怕镐京也要再度风雨飘摇。”
几人对视,皆露出冷笑。
酒香弥漫,却掩不住空气中那股阴冷的杀机。
——
而此时的镐京,周公却未察觉到关东的暗流已然滋长。
他日夜操劳,亲自巡视赈济,令百姓心中渐生感激;然而,也因仁政之举,将更多精力耗费在安抚百姓之上,未能及时窥见诸侯之间的细微异动。
姜子牙偶有察觉,曾言道:“三监余孽不死,必寻外援。关东列国,正是他们的藏身之所。”
周公却摇头:“天下未稳,若多疑诸侯,反失人心。此时须以德为先,恩化天下。”
言语虽坚定,但隐隐之间,却像是在给潜伏的暗流留出一条暗道。
——
就在这一片风雨将起之际,关东的一处山川密林中,烽火悄然燃起。
三监余孽跪拜着一卷血书,上面写着八个字:
“宗室血脉,天命所归。”
他们的誓言,在黑夜中仿佛化作一道阴影,缓缓向镐京与天下笼罩而来。
——
关东原野,秋风猎猎,夜色如墨。
荒凉的古道上,一处废弃的戍楼内,烛火摇曳,映照出数道森冷的面孔。
齐、燕、郑等国的使节齐聚于此,而三监旧部则披着斗篷,潜立一侧。
齐侯使者先开口,言辞锋锐:“周公旦独掌大权,虽言辅政,实则以臣凌君。此非我等所能容忍。”
燕侯使者则冷笑:“周公以仁政为幌,削诸侯之权,诸侯若不自保,不过镐京傀儡耳。况且今有三监余脉在此,若举义兵,天下自有名分。”
郑国使者沉吟不语,手指轻轻叩击桌面,似在权衡得失。
就在此时,管叔旧部霍然起身,重重拔出长戟,声震屋宇:“我等宗室血统,乃周室真正根脉!周公旦不过辅政之臣,却妄图独揽乾纲,篡国之兆,昭然若揭!诸侯若能共举义兵,我等三监愿率先点燃烽火,誓血祭镐京!”
话音落下,众人神色皆动。
烛火摇曳之中,仿佛映出未来山呼海啸的乱世图景。
——
自此,关东暗流渐渐显形。
齐、燕暗中增兵,军械悄然锻造,铁骑在荒原驰骋,尘沙漫天。
郑国虽未明言,却默许旧部出入,粮草辎重被暗运而出。
宋国边骑更是多次袭扰周廷驻军,边境的烽火几乎夜夜不熄。
镐京接连收到密报,言辞急切:“关东诸侯异动,三监旧部阴谋已露!”
——
周公旦手持密报,面色如铁。
姜子牙立于殿下,冷声道:“昔年纣乱,诸侯犹能响应,今周方定,却反欲以宗室为幌,再聚兵戈。此等心腹大患,不可不除!”
周公沉默许久,眼底掠过沉重:“我深知,仁政虽能安百姓,却不能制贪狼。三监余孽以血统为名,诸侯野心为实,此局若不早斩,必成山川崩裂之祸。”
姜子牙拱手:“臣请率师,讨逆于关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沧海遗梦:从洪荒至现在请大家收藏:(m.zjsw.org)沧海遗梦:从洪荒至现在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