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之战的余烟尚未散尽,清晨的薄雾便笼罩在东莱与海岱之间的群山之中。
残火焦土尚有余热,乌鸦成群掠过战场,发出刺耳的哀鸣。
血迹尚新,断刃与残甲零落在荒野,似在无声地述说昨夜的惨烈。
姜子牙麾下的骑军在战场外围缓缓巡弋,他们未作凯旋之状,皆是神情肃穆。
周军虽获大胜,却深知这并非终局,而仅是关东暗潮中的一次较量。
消息迅速传回镐京。王城之内,百官云集。
周成王年少,虽在宝座之上,却目光时常投向下首的周公旦。
朝堂之上,众臣议论纷纷:或言周军当趁势东征,以铁血扫平不臣;或言诸侯虽有不轨之心,毕竟根基未稳,不宜骤下杀手。
周公旦端坐大殿之上,神色沉稳。他缓缓起身,拱手言道:
“诸侯虽惧,却心犹未定。关东诸国多因三监旧党蛊惑,心怀狐疑。此时若急下重手,必致天下诸侯同心,反使我周陷于孤立。今我周室初立,封神既定,天命在人,然礼义未遍,威信未着。若能以礼制笼天下,以德化诸侯,则虽有暗潮,终将自散。”
言罢,大殿一时静寂。
老臣召公点首赞许,缓声道:“周公之言甚善。昔殷纣失德,诸侯虽众,却无一心。今日我周若能行德义,必可令远人归服,近者安宁。”
但亦有武将拍案而起,厉声道:“礼义虽好,然兵锋更为实效。昨夜之战,若无兵戈,礼册早已落于逆贼之手!周室若只谈礼,不谈兵,岂非纸上空言?”
殿上气氛骤然紧张。周成王望向周公旦,眼中满是依赖与疑问。
周公却并不动怒,只拂袖而笑:“礼与兵,本非对立。礼是根,兵是枝。根深则枝盛,枝强则果硕。若欲以兵久安天下,必先以礼为本。兵可制一时之叛,礼能定百世之基。”
此言如暮鼓晨钟,殿上群臣多有所思。
是夜,周公独立王宫后园。
月色如水,清风徐徐。
他身披宽袍,负手而立,眼神深远。
他知关东虽挫,却未彻底平息,三监余孽仍在暗中招徕,诸侯之心未必尽服。
若无更深远之谋,天下大义仍难稳固。
忽有内侍传报:东南鲁、燕等国使节相继抵镐京,欲面见周公。
周公顿时明白,这正是契机。
齐国既覆,关东震惧,若能借此时机以大礼招待诸侯,使其心服,则可在乱象未定之时,进一步确立周室正统。
翌日,大朝会设于灵台之上,四方诸侯皆至。
鼓乐齐鸣,王城金碧辉煌,礼仪森然。
周成王虽年幼,却在周公与群臣辅佐下,举止端正。
周公命礼官陈列册典,昭告天下:“天命既改,周承大统。凡诸侯若能以德守邦,以礼安民,则皆为我周之臂膀,共守天下。”
这一番言辞,既有威势,又有仁德。
诸侯们面面相觑,原本心怀怨怼之人,竟不由生出敬畏之心。
会后,燕伯私语于同僚:“周公之谋,非止一国一域,而是以天下为棋局。若逆其势,必遭雷霆之击;若顺其道,或得长久之安。”
自此,诸侯虽不尽服,却多有所忌。
周室的威望,因礼制与谋断并行,而更上一层。
然而,就在镐京礼乐和鸣之时,关东的余孽并未真正沉寂。
他们潜入山林,密谋联络草泽豪强,意欲在礼治未稳之际,再起波澜……
灵台大朝会之后,镐京歌舞升平,表面上似乎一扫战火阴霾。
诸侯们各自遣使上书,言辞谦卑,奉表归顺。
然而,越是表面的安宁,越让周公旦心生警觉。
他深知——诸侯口称归心,不过是畏惧齐国覆灭、周军锋锐暂时无可匹敌。
暗地里的猜忌、试探,甚至是合谋,绝不会因一场朝会而真正熄灭。
果然,不出数日,来自关东的急报传入镐京。
鲁、蔡等国在边境秘密集结兵马,声称是“修葺城郭,防备夷狄”。
但周公密探回报,实则多有武备扩张的迹象,且往来使节频繁,似在暗中试探周室底线。
镐京朝堂之上,群臣再度喧哗。
或有大夫言道:“关东诸侯多为旧国,未必甘心。若周军一味仁政,恐反助其气焰。”
亦有儒臣温声劝谏:“鲁为姬姓,蔡为宗亲,若贸然兴兵,恐伤和气。宜以礼使之,以时渐化。”
姜子牙冷笑,拱手上奏:“诸侯表里不一,此乃试探之兆。臣愿亲率虎贲,先巡鲁地,以显天威。”
周公抬手止之,神情冷峻:“不可。诸侯心未定,贸然动兵,恐逼其结盟。此时当以谋制之,使其心思自露,再伺机重击。若不然,便成兵连祸结,难以收拾。”
话音甫落,王城中骤传警报:关东一带,鲁、蔡二国边骑突入周之属邑,声称“追捕叛民”,实则试探周军反应。
数座小邑遭劫,百姓惊惶,民怨渐起。
殿上群臣顿时哗然。
有将领怒吼:“既敢犯境,何须犹豫?请即刻兴师,踏平鲁蔡,以绝后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沧海遗梦:从洪荒至现在请大家收藏:(m.zjsw.org)沧海遗梦:从洪荒至现在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