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看着身旁的女儿,轻轻叹了口气,声音微弱:“是个女儿啊……”
她的话语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在她内心深处,一个皇子,无疑更能巩固她未来的地位,尤其是在赵氏、刘氏也即将临盆的微妙时刻。
李贞敏锐地捕捉到了她的情绪,他坐在榻边,用指腹轻轻擦去她额角的汗珠,语气轻松地安慰道:“女儿好啊!女儿是爹娘的贴心小棉袄。
你看她,眉清目秀的,将来定是个大美人。咱们还年轻,日子长着呢,你先好生将养身体,以后给本王多生几个大胖小子就是了!”
他这话说得朴实甚至有些笨拙,却带着一种毫不作伪的疼爱和期待。
武媚娘听着,看着他眼中对女儿那毫无保留的喜爱,以及对自己毫不掩饰的关怀,心中那点因孩子性别而生的郁结,竟渐渐散去了些许。
她白了他一眼,似嗔似怪:“王爷胡说什么……”
武媚娘的嘴角却不由自主地微微上扬。罢了,终究是自己的骨肉,看他如此喜爱,也好。
因是女儿,洗三礼并未大肆操办,只在宫中简单举行。李贞却亲自为女儿取名“安宁”,取“平安顺遂,宁静喜乐”之意,足见其珍爱。
此后,李贞只要处理完政务,他便会来到承香殿,抱着小安宁逗弄,那小心翼翼、呵护备至的模样,连身边的宫人都觉得惊诧,从未见过威严的摄政王有如此温情的一面。
武媚娘坐月子期间,李贞的陪伴和对着女儿的疼爱,无形中冲淡了她因生育女儿而产生的微妙心结,也让产后的日子多了几分温馨。
然而,李贞并未沉溺于天伦之乐而荒废政务。在陪伴武媚娘母女的同时,他也在思考着帝国的未来。
迁都、清洗、建制,这些是巩固权力、稳定朝局的必要手段,但国家的根基,终究在于民富国强。
一日,他拿着几份关于各地秋收和织造情况的奏报,来到武媚娘榻前与她商议。
“媚娘,你看,”他指着奏报上的数据,“今年风调雨顺,各地收成尚可,但亩产依旧徘徊不前。织造也是如此,工艺老旧,效率低下。
民富方能国强,若不设法提高农桑之本,充实仓廪,丰盈府库,一切终是空中楼阁。”
武媚娘靠在软枕上,仔细听着,点了点头:“王爷所虑极是。农桑乃天下之本,不可不重。”
李贞显然深思熟虑过,他继续道:“我意颁布诏令,在全国范围内鼓励耕织。其一,命各州县官府,大力推广江东传来的曲辕犁、耧车等新式农具,可由官府贷给农户,或给予补贴。
其二,嘉奖善于稼穑、技艺精湛的农户和织工,选其佼佼者,授以‘农师’、‘织师’名号,令其传授技艺。”
他目光炯炯,“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欲在司农寺下,设立‘农学院’,招募精通农事者,专门研究如何选育良种、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提高亩产。
对于能提出有效之法,或研制出新农具、新织机者,无论出身,朝廷皆给予重赏,甚至授以官职!”
李贞提出的这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想法,将农业生产从依赖经验转向了鼓励创新和研究。
武媚娘听完,眼中闪过赞赏的光芒。她略一思索,便道:“王爷此议,利在千秋!不过,妾身以为,可举一反三。农桑固本,然工、商亦不可偏废。何不将此法推而广之?
可在将作监下设‘工学院’,专研建筑、水利、军械制造之巧技;在户部或太府寺下设‘商学院’,探究货殖之道、理财之方。
同样,对能工巧匠、善于经营者,亦加以奖励擢用。如此,农、工、商并重,方能真正使民富国强。”
李贞闻言,抚掌笑道:“妙!媚娘此言,更显格局!便依你之意,农、工、商三院并立,广纳贤才,厚给奖赏,务求实效!”
夫妇二人,在承香殿内,你一言我一语,便将一项关乎大唐未来经济发展的宏大计划勾勒出了雏形。
这不再是权力斗争的刀光剑影,而是着眼于长治久安的深谋远虑。此刻的他们,更像是一对志同道合的伙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筹划。
很快,诏书颁下,设立农、工、商三院,重奖能者的消息传遍天下。
这不仅激发了民间极大的创造热情,也为那些有才学却无门第的寒门子弟开辟了新的晋身之阶,进一步瓦解了旧有的社会结构。
月子里,武媚娘的身体逐渐恢复,精神也好了许多。
她一边享受着初为人母的喜悦与李贞的温情,一边通过裴炎、苏慧娘等人,密切关注着朝局和《臣轨》、《百僚新诫》的编纂进度。
武媚娘看着身旁熟睡的女儿,又望向殿外秋日高远的天空,心中思绪万千。
权力的高峰之上,既有凛冽的寒风,也有温暖的瞬间。女儿的到来,和李贞此刻表现出来的温情与共识,让她在铁血的政治斗争之外,感受到了一丝平凡的慰藉。
然而,她深知,这短暂的宁静与和谐,如同秋日午后的阳光,温暖却短暂。
赵氏、刘氏的产期也日益临近,她们若生下皇子,朝野的目光必将再生变化。
而自己费尽心机构筑的权力大厦,能否经受住未来更复杂的风雨?
《臣轨》与《百僚新诫》能否真正束缚住人心?这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
武媚娘轻轻拍着熟睡的女儿,眼神逐渐变得坚定。
喜欢权倾大唐,我与武媚娘缔造盛世请大家收藏:(m.zjsw.org)权倾大唐,我与武媚娘缔造盛世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