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冰媚的决策,在华韵文旅内部引发了不小的震动。放弃那些虽利润微薄但至少能维持周转的常规线路,转而投向虚无缥缈、毫无成功先例的“深度文化体验”,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无异于自杀。质疑和消极的情绪如同暗流,在公司内部涌动。
然而,木冰媚没有时间去说服每一个人。在简单安排了公司内部工作,稳住基本盘后,她带着一名负责产品策划的年轻员工李锐,以及一份她亲自草拟的初步规划,踏上了返回望河碛的路程。
这一次,不再是那个为了二十万救命钱在暴雨中跪求、绝望无助的木冰媚。她乘坐着公司那辆半旧的商务车,穿着简洁干练的裤装,目光沉静地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风景。她的包里,装着的不再是微薄的希望,而是一个足以改变一个村落命运的、大胆的蓝图。
车子驶入熟悉的黄土高原,干涸的沟壑、连绵的土坡、以及远处那如同巨龙般蜿蜒的黄河,再次映入眼帘。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蒿草的气息,这是刻在她骨子里的故乡的味道。
她没有先回家,而是直接让车子开到了村委会。年迈的村支书和几位村干部对于她的到来,既惊讶又带着几分审视。当木冰媚摊开那份名为 “黄河记忆·望河碛非遗生态文旅综合体” 的规划书时,村委会那间简陋的办公室里,陷入了一片寂静。
规划书详尽地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图景:
· 核心定位:不止于旅游,而是以文旅为切入点,推动“非遗活化传承+精准扶贫+生态保护”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 核心资源挖掘:
· 黄河号子:抢救性录制老船工的原生态号子,建立“黄河号子传习所”,让游客参与体验,感受黄河儿女与天抗争的磅礴力量。
· 古法造船:将村里几位年逾古稀的老船匠请出来,开设“黄河木船工坊”,展示古法造船技艺,游客可参与部分简单工序,制作微缩船模作为文创产品。
· 传统纺织与刺绣:收集整理村里的老布样、刺绣纹样,组织留守妇女成立“巧娘合作社”,开发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布艺、刺绣产品。
· 黄河渔猎与饮食文化:打造“黄河渔宴”品牌,推广地道黄河鲤鱼烹饪,讲述黄河渔猎故事。开辟小片生态农田,让游客体验农耕乐趣。
· 体验模式:
· “村民家+”民宿:筛选条件合适的村民家庭,进行标准化改造和培训,提供原生态住宿体验。
· “非遗工匠”工作坊:串联号子、造船、纺织、制陶等手工艺,形成完整的非遗体验链条。
· “黄河四季”主题节庆:策划春季开河节、夏季号子节、秋季丰收节、冬季民俗节,保持全年热度。
· 利益联结机制:成立村集体入股的合作联社,村民以土地、房屋、技艺入股,享受分红。优先雇佣贫困户,确保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
这份规划,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旅游项目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立足于这片土地血脉、着眼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复兴宣言!
老支书戴着老花镜,手指颤抖地抚摸着规划书上“望河碛”三个字,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水光:“冰媚娃子……这……这真的能成?咱们这穷沟沟,真能有城里人愿意来?咱们这些老掉牙的手艺,真能变成钱?”
“能!”木冰媚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一种感染人心的力量,“支书,咱们望河碛有的,是城里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东西——是活着的黄河魂,是没被机器取代的手工温度,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真本事!我们要做的,不是把它们当古董供起来,而是让它们活起来,让外面的人看到它们的价值,让咱们的乡亲们,能靠着自己的根,堂堂正正地过上好日子!”
她的话语,像一把火,点燃了在场所有村干部心中沉寂已久的希望。
接下来的日子,木冰媚几乎住在了村里。她褪下了许宅那份刻意培养出的优雅,重新变回了那个黄河边长大的女儿。她穿着朴素的衣服,踩着黄土地,一家一家地走访。
她坐在老船工赵大爷家炕头,听他吼那苍凉悲壮的黄河号子,用录音笔小心记录下每一个音符,听他讲述着与黄河搏斗一生的惊险故事。
她蹲在造船匠孙老汉的工棚里,看着他用最原始的工具,将一根根木头变成能在黄河惊涛中穿行的舟楫,仔细询问着每一道工序的奥秘。
她走进“巧娘”们聚集的院落,和她们一起研究如何将传统的鱼纹、水波纹刺绣,运用到现代服饰和家居用品上,让老手艺焕发新生命。
她的真诚和对家乡深沉的热爱,打消了村民们的疑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这个从北京回来的女娃娃,是真的要带着大家,走一条不一样的路。
然而,阻力也随之而来。
消息很快传到了赵福生耳朵里。他如今靠着沙石场,依然是村里说一不二的“土皇帝”。木冰媚的规划,触动了他的利益——一旦旅游发展起来,村民有了新的收入来源,谁还愿意去他的沙石场卖苦力?谁还会像以前那样对他唯命是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向上之河请大家收藏:(m.zjsw.org)向上之河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