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核文牍处在虞衡清吏司的临时公廨( xiè)内,气氛有些凝滞。
—公廨;办理公共事务的官署—
沈涵面前摊开着这几日各库、厂呈报上来的物料清册,格式倒是按照他的要求换了新的,数字也填得满满当当。但稍微深入一问,诸如“此物为何比上月入库量激增三成”、“彼项采买价为何与市价相差悬殊”之类的问题,得到的回复要么是“惯例如此”,要么是“上官吩咐”,再追问下去,便是支支吾吾,或者干脆一问三不知。
标准的软抵抗。流程是走了,但魂没跟上。
“大人,这样下去不行啊。”首席文书赵四皱着眉头,“咱们这新册子,都快被他们填成流水账了,关键的信息一点没多,反而因为要填这些格式,各处的抱怨更多了。孙老道去下面转了一圈,听了一肚子牢骚回来。”
旁边的老吏孙老道闻言,苦着脸点头:“是啊大人,都说咱们这是无事生非,净给底下人添麻烦。还说……还说读书人就知道拍脑袋想当然,不懂实际事务。”
沈涵揉了揉眉心。他预料到会有阻力,但没想到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如此普遍。胡惟庸的阳谋像一把悬着的剑,让原本可能只是抱怨的官吏们,现在更有底气地消极应对——反正三个月后,你这套东西能不能留下来还两说呢,何必现在费劲?
绩效点的激励,在这种整体观望的氛围下,效果也大打折扣。大家更担心的是站错队,而不是那点额外的赏赐。
“光有激励不够,还得有约束和…示范。”沈涵沉吟道。他想起刘伯温的指点,也想起朱元璋那双只看结果的眼睛。他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一个能立刻体现出标准化和数据管理优越性的具体案例,来打破这潭死水。
“周算盘!”沈涵喊道。
“属下在!”精于计算的周算盘立刻凑过来。
“别盯着所有账目了。给我集中查一类物料,要用量大、涉及环节多、而且最好与军国大事或宫中用度相关的。”沈涵下令,“就从工部最常采买的几种建材、颜料或者皮革里找!给我挖,挖出里面最不合理、最经不起推敲的价格、损耗或者流程!”
“明白!”周算盘眼睛一亮,立刻抱过一堆账册,噼里啪啦地打起了算盘。
“吴愣子!”
“大人吩咐!”愣头青吴愣子嗓门洪亮。
“你去各库房,别问管事的,就找那些最老实的、干活最多的小吏和匠户,请他们喝碗汤饼,聊聊他们平时领用料、干活时,觉得最麻烦、最浪费、最不合理的地方是什么。记住,是聊,不是审!”沈涵特意叮嘱。基层的智慧往往能直指问题核心。
“好嘞!保证聊明白!”吴愣子领命而去。
沈涵又看向赵四和孙老道:“我们也不能闲着。赵四,你负责把周算盘找到的问题和吴愣子反馈的情况对应起来,形成条陈。孙老道,你人面熟,再去转转,听听那些抱怨具体是什么,说不定抱怨里就藏着我们改进的关键。”
分工明确,稽核文牍处这个小机器再次开动起来。
效率在聚焦中显现。不过两天,周算盘就锁定了目标——青砖。
京师各大营建、城墙修补乃至宫中用地,青砖用量巨大。其采买涉及民窑、官窑,运输、验收、保管环节众多。账面上,各地采买价格差异不小,损耗率也高得惊人。
而吴愣子那边反馈回来的信息更具体:老匠户们抱怨,同样是青砖,大小、厚薄、硬度时有差异,砌墙时费工费力,不合规的砖要么勉强用上影响质量,要么就只能堆在角落白白浪费。验收时,全凭司吏目测手掂,他说合格就合格,他说损耗多少就是多少。
“问题就在这儿!”沈涵一拍桌子,“缺乏统一标准!从生产到验收,全凭个人经验和关系!这里面的操作空间和浪费,就是贪腐和低效的温床!”
他立刻行动,让郑彦调来了所有关于青砖的旧档和采买记录,同时让周算盘根据历年数据和实际营造需求,核算出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和损耗率范围。
接着,他使出了朱元璋赋予的临时专断之权,做了一件在虞衡清吏司看来极其僭越和小题大做的事——他强行召集了负责建材的几位主事、司吏,以及工部下属官窑的几位大匠。
会上,沈涵直接抛出了他让赵四连夜赶工出来的,一张巨大的数据对比图表,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来源青砖的价格差异、损耗异常,以及匠户们反馈的质量问题。
“诸位,”沈涵指着图表,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数据不会说谎。以往那种差不多、凭经验的日子,该结束了。从即日起,所有工部采买青砖,必须订立新规!”
他宣布了三条核心命令:
第一,尺寸标准化。由工部大匠牵头,三日内核定官用青砖的长、宽、厚、重量及烧制程度的明确标准,制成标准样板,分发各地官窑及验收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博弈请大家收藏:(m.zjsw.org)大明博弈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