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器?”朱元璋哼了一声,听不出喜怒,“也可能是焚身之火,是覆舟之浪!”
他拿起那封奏疏,却没有翻开,只是掂了掂它的分量,目光如炬地盯着沈涵:“咱再问你最后一次,沈涵,这上面的每一个字,每一笔账,你都核实清楚了?你敢用你的脑袋,用你沈家满门的性命,来担保吗?”
一股无形的、足以将人碾碎的压力,骤然笼罩在整个暖阁之中。户部尚书垂下了眼睑,蒋瓛面无表情,朱标的脸上则写满了担忧。
沈涵感到自己的后背瞬间被冷汗浸湿,心脏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他知道,这是最后的摊牌,是皇帝给他的,也是给他自己的最后一次确认。
他抬起头,迎向皇帝那仿佛能洞穿一切的目光,没有丝毫退缩,一字一句,斩钉截铁:
“臣,沈涵,愿以项上人头,以沈氏满门性命,担保此奏疏及所有证据,句句属实,字字千钧!若有半字虚言,甘受极刑,死而无怨!”
声音在暖阁内回荡,带着一种孤注一掷的、玉石俱焚般的决绝。
朱元璋死死地盯着他,许久没有说话。暖阁内静得可怕,只有炭火燃烧的噼啪声,以及几个人沉重的呼吸声。
终于,朱元璋缓缓地、几乎是一寸寸地,翻开了那封奏疏。
他没有细看,目光迅速扫过那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和名字,尤其是在看到那几个与淮西勋贵、乃至朝中重臣隐隐关联的标记时,他的瞳孔骤然收缩,脸上的肌肉微微抽搐了一下,一股难以遏制的、混合着震怒与某种深重痛楚的神色,在他眼中一闪而逝。
他“啪”地一声合上了奏疏。
然后,他拿起那几个油布包裹,却没有打开,只是递给了身旁的蒋瓛。
“蒋瓛。”
“臣在。”蒋瓛上前一步,躬身接过。
“这些东西,由你锦衣卫封存,加派重兵看守,没有咱的手谕,任何人不得靠近,更不得翻阅!”
“臣,遵旨!”蒋瓛肃然应命,抱着那些包裹,如同抱着最危险的炸药,退到了一旁。
朱元璋这才重新看向沈涵,眼神复杂难明,有审视,有决绝,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
“沈涵。”
“臣在。”
“你的奏疏,咱准了。”
短短五个字,却如同惊雷,炸响在沈涵耳边,也炸响在暖阁内其他几人心中!
准了!皇帝竟然就这么……准了!这意味着,一场席卷朝堂上下的巨大风暴,将正式拉开序幕!
“不过,”朱元璋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冰冷而残酷,“此事干系太大,如何查,何时查,查到哪一步,由咱来定!在你接到咱的明确旨意之前,给咱牢牢守在稽核处,管好你的人,闭上你的嘴!若敢泄露半句,或者擅自行事,咱先砍了你的脑袋!”
“臣……遵旨!”沈涵重重叩首,心中那块巨石,终于轰然落地,却又被另一股更庞大的、对未知风暴的敬畏所取代。
“去吧。”朱元璋挥了挥手,似乎有些疲惫。
“臣,告退。”沈涵再次叩首,缓缓退出了西暖阁。
当他走出乾清宫,重新呼吸到外面冰冷而新鲜的空气时,才发现自己的内衫早已被冷汗彻底浸透,紧紧贴在背上,夜风一吹,刺骨地凉。
他抬头望向漆黑的、无星无月的夜空。
接下来,便是等待。等待那注定将震动整个大明朝野的、由皇帝亲自拉开的序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S:在真实的历史中:
毛骧:是明朝第一任锦衣卫指挥使,活跃于洪武早中期。他在历史上最着名的事件,就是主持办理了 “胡惟庸案” 的后期部分。然而,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为了平息因扩大化追查胡党而引发的朝野恐慌,将毛骧作为替罪羊处死。这标志着胡惟庸案的终结。
蒋瓛:是毛骧的继任者,即第二任锦衣卫指挥使。他在历史上最为人所知的是主持办理了另一个大案——“蓝玉案”(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案后不久,蒋瓛也同样被朱元璋处死。
结论与小说的衔接:
在我们的故事中,目前的时间线已经推进到洪武二十五年之后(因为周德兴是在洪武二十五年被处死的)。因此,按照真实历史:
毛骧此时应该已经被处死了。
现任的锦衣卫指挥使,自然就应该是 蒋瓛。
所以,在第225章出现蒋瓛,是完全符合历史时间线的。此前可能为了避免年代考证过于复杂,没有明确交代指挥使的交接,但在关键节点上(比如现在皇帝要动用锦衣卫处理核心机密时),就必须让符合历史身份的蒋瓛登场了。
喜欢大明博弈请大家收藏:(m.zjsw.org)大明博弈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