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锅里滋滋作响的喧嚣,是王氏饭店每天清晨固定的开幕曲。那股浓烈、温暖的油脂与面食香气,霸道地穿透了前堂,将昨夜的沉寂彻底驱散。我,王来福,正站在油锅边,用一柄长长的竹筷,轻轻拨弄着锅中翻滚的金黄色面筋块。它们饱满,蓬松,在滚烫的油浪里欢快地膨胀、旋转,表皮渐渐染上令人食欲大动的焦糖色泽。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令人心安的、带着烟火气的甜香。
“阿麦!”我头也没回地喊了一声。
“哎,师傅!”一个年轻利落的声音立刻应和。阿麦是我的小徒弟,手脚勤快,就是性子有时候毛躁点。
“油温高了半成,赶紧把灶门关小一孔!这锅面筋可是给‘老寿星’李阿婆家送的,她老人家就爱吃个外酥里嫩的火候,差一丝都不行!”
“知道了师傅!”阿麦应着,麻利地弯腰去拨弄炉灶下的风门。这小子学得认真,就是这火候的微妙,还得靠时间和经验去慢慢“喂”。
我满意地听着灶膛里火焰被压低的细微声响,目光投向油锅里。面筋们此刻的姿态,正是最完美的时刻。我手腕一抖,竹筷如游鱼般探入油中,轻巧地夹起一块,沥了沥油,放在旁边垫着吸油纸的竹簸箕上。阳光从高高的、蒙着薄薄一层油垢的旧式木格窗棂斜射进来,正好落在这块刚出锅的面筋上。金黄油亮,表皮是细密均匀的小泡,像一层精致的金色蕾丝覆盖着柔软而充满弹性的内里。这就是我们王氏的招牌——金丝蜂窝面筋。几代人的心血,都凝结在这一锅翻滚的油和这看似简单却又千变万化的面团里了。
前堂传来一阵细微的骚动,夹杂着一种刻意拔高的、亢奋的说话声,与我们店里几十年沉淀下来的那种沉稳、家常的氛围格格不入。像一块浮华的彩色塑料片,突然掉进了老樟木箱子里。
“家人们!看看!看看!我‘金百万’说到做到!今天带你们探秘传说中的百年老店——王氏饭店!据说这味道,绝了!祖传的手艺!老板那是相当热情,特意请我来给大家做深度揭秘的!走,咱们这就进去盘盘它!”
声音越来越近,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宣告意味。我皱了下眉,把手里的竹筷交给刚直起腰的阿麦:“看着点,马上出锅,按老规矩摆盘。”
“是,师傅。”
我抓起搭在案板边一条半旧的白色棉布毛巾,一边擦着沾满面粉和油渍的手,一边大步走向前堂。
刚撩开那幅分隔前后、被油烟熏得有些发黄发硬的蓝印花布门帘,一个身影几乎就撞到了我面前。
来人五十岁上下,头发染得乌黑发亮,梳得一丝不苟,油光水滑地背在脑后。一张保养得宜、略显富态的脸上,此刻堆满了对着手机镜头挤出来的夸张笑容。他穿着件颜色极其鲜艳、印着巨大字母LOGO的T恤,脖子上挂着一根粗得晃眼的金链子,在晨光下闪闪发光。最扎眼的是他手里高举的那根自拍杆,顶端夹着的手机屏幕上,正飞快地滚动着五颜六色的弹幕。他身后还跟着一个拿着小型手持摄像机的年轻小伙。
“哟!这位师傅!”他看见我出来,立刻把那张堆笑的脸转向我,手机镜头也随之对准了我的方向。屏幕里瞬间刷过一片“老板来了?”“老板好!”“老板挺精神啊!”之类的弹幕。“家人们,瞧见没?这就是咱们今天的主角,王氏面筋馆的老师傅!”他语气熟稔得仿佛跟我认识八百年似的,“来来来,师傅,跟咱直播间的家人们打个招呼!”
他自顾自地说着,脚步不停,就要越过我,举着自拍杆往后厨的方向探。那镜头像探照灯一样,肆无忌惮地扫过前堂几张擦拭干净、但边角处早已被岁月磨得圆润发亮的八仙桌,扫过墙角那尊被香火熏得黝黑发亮的小小财神龛,甚至试图穿过我身后的门帘,去捕捉后厨那翻滚的油锅和忙碌的身影。
一股无名火“腾”地一下从我心底窜起。我甚至能感觉到自己常年揉面的指关节因为用力攥着毛巾而微微发白。我一步跨出,不算高大但绝对结实的身板像一堵墙,严严实实地挡在了他和门帘之间。
“慢着!”我的声音不高,但在这前堂里异常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沉重力道,瞬间压过了他那亢奋的直播腔调。前堂里零星坐着的几位老街坊熟客,也都停下了筷子,好奇地望了过来。
那自称“金百万”的网红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但旋即又堆得更满,仿佛没听见我的阻拦,兀自热情洋溢地继续表演:“家人们,别急别急!老板已经热情地迎出来了!王老板可是特意邀请我来的,咱们今天就带大家好好看看这百年老店的后厨秘……”
“我就是老板。”我打断他,声音依旧平稳,但每个字都像砸在案板上的面团,沉甸甸的。我抬起沾着面粉的手,用毛巾又用力擦了一下指缝,动作带着一种匠人特有的、对自身领域不容侵犯的固执。“王来福。我没请过任何人来拍什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饭店真实见闻录请大家收藏:(m.zjsw.org)饭店真实见闻录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