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后,第一轮考核开始。
地点就在第九区。
十二人依次进入,在石台旁坐一个时辰。期间没人说话,没人动。结束时,只有三人身上泛起淡淡青光,像被什么东西轻轻碰过。
刘斌看着他们,点了点头。
他知道,真正的传承开始了。
但他也发现不对劲。
每逢月圆之夜,北陵深处会有轻微震动,像有什么在移动。一开始很轻,后来越来越明显。守夜人说,有时能看到山体闪过一道金线,很快消失。
他独自去查。
在第九区以北三里,他找到一片被埋的古老碑林。石碑倒了,上面刻着失传的古诗。他擦去苔藓,发现一块碑上写着:
“若有一人,识得此语,便可开启归墟之门。”
他心头一紧。
这不是警告,是邀请。
更让他震惊的是,碑背面刻着半张地图——线条简单,却清楚指向北陵深处一个从未标记的地方。旁边还有一行小字:
“诗尽处,即是起点。”
他回营地,一夜没睡。
第二天早上,他召集承志班最优秀的三人,告诉他们要执行一项秘密任务。他们要去北陵禁区,找一个失落的地方。任务危险,不能保证安全,自愿报名。
三人都举手了。
他看着他们年轻的脸,忽然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样子。也曾热血,也曾不怕死。但现在,他肩上扛的不只是自己,还有太多人的期望。
出发前夜,他又去了第九区。
月光依旧,石台安静。
他坐下,闭眼,主动调整呼吸,想唤起那晚的共鸣。很久以后,地面终于泛起微光,但这次没有字,只有一句话钻进他脑海:
“你要来了吗?”
他睁开眼,轻声说:“我在路上。”
七天后,他们到达地图标的位置。
那是一座埋在地下的巨大殿堂,顶部画着星图,四壁嵌着九块晶石,对应九柱之力。中央是一个圆台,台上漂浮着一本无字书。
书页雪白,却散发着浓浓的诗气波动。
刘斌走上前,伸手触碰。
刹那间,整个殿堂亮了。
九块晶石逐一亮起,光芒交织,投出一幅幅画面——全是过去的记忆:张红在竹楼写诗、九人在战场并肩作战、归墟开启的瞬间、她最后回头看他那一眼……
最后一幕,是她把墨核交给他的那一刻。
“这书需要名字。”一个声音响起,温柔而遥远。
是他听过千百遍的声音。
“你要给它起个名字。”
刘斌站着,很久没说话。
最后,他低声说:“就叫《未尽篇》吧。”
话音落下,书页自动翻开,第一行字缓缓出现:
诗未尽,魂不灭。
同时,北陵全境的地脉震动。九根断柱残影同时闪亮,一道光柱从第九区冲上天,持续一刻钟才慢慢消失。
外面传言四起:有人说北陵出了新诗神,有人说英灵回来了,还有人说归墟之门要开了。
而刘斌,已经在回来的路上。
几天后,他整理旧档案,翻到一页残卷。纸上只有一行模糊的字,像是用指甲刻的:
“若你想见我,就来找我写的诗。”
他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
窗外阳光斜照,落在桌角,扬起一层薄尘。屋里很静,只有墙上的紫竹笔,在风中轻轻晃,投下一小片影子。
他慢慢收起纸,走向营地大门。
他的包袱早就准备好了。粗布衣,干粮,水囊,还有那支紫竹笔。
他没告诉任何人他要去哪。
也没说什么时候回来。
他走出去,脚步很稳,背影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在山路拐角。
一只乌鸦从枯树飞起,掠过他刚才站的地方。
风起了。
卷起几片落叶,打着旋儿飘向远方。
而在第九区的石台上,一道青光悄然浮现,写出两个字:
等你。
多年以后,北陵建起一座新学堂,叫“诗源阁”。阁里供着一本无字书,门外立碑,刻着八个大字:
诗承于心,志继往圣。
每逢月圆之夜,总有学员听见地下传来低吟,仔细听,竟是《春夜别》的结尾。
江湖上渐渐流传一个传说:
有个背着紫竹笔的人,走遍各大诗脉节点。他不收徒弟,不说来历,只在深夜停在废墟、古庙、断桥上,静静地听着地下的声音。
有人说,他是在找一首没写完的诗。
也有人说,他是在等一个人。
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每当他停下脚步,手中的笔尖,总会泛起一丝极淡的青光。
像回应,像问候,像久别重逢的握手。
诗未尽。
路未终。
魂,始终在等。
喜欢诗魂封神请大家收藏:(m.zjsw.org)诗魂封神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