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办公会的氛围比往常更加凝重。李鸣风走进小会议室时,发现除了刘建国和两位副书记外,组织部长赵春来和纪委书记周正也赫然在列。
“鸣风来了,坐。”刘建国指了指对面的座位,脸上带着难以捉摸的笑容。
李鸣风从容落座,目光扫过在场众人。这个阵容明显超出了常规书记办公会的规格,看来今天要讨论的绝非寻常议题。
“今天请大家来,是要研究几个重要岗位的调整。”刘建国开门见山,“首先是大河市委书记王哲同志的工作变动问题。”
李鸣风心中一动。王哲是他在千湖市时的老搭档,能力突出,作风正派,但因为坚持原则得罪了不少人。
赵春来翻开文件夹:“考虑到王哲同志在大河市工作已满五年,根据干部交流规定,建议调整到省直机关任职。”
“具体什么岗位?”李鸣风平静地问。
“省政协文史委主任。”刘建国接话,“正厅级,岗位很重要。”
李鸣风心中冷笑。这明显是明升暗降,要把王哲调离实权岗位。
“王哲同志今年才五十二岁,正是干事业的黄金年龄。”李鸣风不紧不慢地说,“调到文史委,是不是太早了些?”
刘建国脸上的笑容淡了些:“这是组织部门的综合考虑。王哲同志在大河市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少争议。”
“哦?什么争议?”李鸣风追问。
纪委书记周正接过话头:“我们收到一些反映,说王哲同志在工作中存在‘一言堂’问题,民主作风不够。”
李鸣风轻轻转动手中的钢笔:“周书记,纪委对这些反映核实过了吗?”
“正在核实中。”周正回答。
“也就是说,还没有结论。”李鸣风目光锐利,“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就因为一些未经核实的反映调整一个优秀干部,这符合组织原则吗?”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
刘建国清了清嗓子:“鸣风同志,干部调整是正常的工作需要,不要过度解读。”
“我没有过度解读,”李鸣风说,“只是就事论事。大河市这几年在王哲同志的带领下,经济发展速度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三,民生改善成效显着。这样的干部,我们应该重用,而不是边缘化。”
一位副书记插话:“但是鸣风书记,干部交流是制度规定,我们不能因为某个干部能力强就搞特殊。”
“我完全赞成干部交流,”李鸣风回应,“但交流的目的是促进干部成长、推动工作,而不是为了交流而交流。如果交流反而影响了工作连续性,那就违背了制度的初衷。”
他转向赵春来:“春来部长,我记得组织部刚做过调研,发现干部频繁交流对地方发展存在一定负面影响?”
赵春来略显尴尬:“这个...确实有这方面的情况。”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从实际出发,适当延长优秀干部在关键岗位的任职时间呢?”李鸣风顺势而为。
刘建国脸色沉了下来:“那鸣风同志觉得应该如何安排王哲同志?”
李鸣风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材料:“我建议让王哲同志接任即将退休的张副省长,分管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这是对他能力的更好发挥,也符合干部培养使用的规律。”
“这不符合程序!”刘建国提高声调,“副省级干部任命需要中央批准。”
“我们可以先推荐,”李鸣风不卑不亢,“据我了解,中央组织部的同志对王哲同志的评价很高。”
刘建国猛地站起身:“李鸣风同志,你这是在挑战组织原则!”
李鸣风平静地注视着对方:“建国书记,我记得您常说‘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王哲同志在经济工作方面的能力有目共睹,让他分管工业和信息化,正是人尽其才。这怎么是挑战组织原则呢?”
这时,周正的手机震动了一下。他看了一眼,脸色微变,低声对刘建国说了几句话。
刘建国的表情从愤怒转为惊疑,最后变得阴沉。
“好,王哲同志的问题暂时搁置。”刘建国重新坐下,“下面研究省发改委主任人选。”
李鸣风心中了然。刚才周正收到的信息,很可能与他掌握的那些材料有关。
“发改委主任位置关键,”刘建国说,“我建议由省政府副秘书长杨帆同志接任。”
李鸣风再次反对:“杨帆同志长期在综合部门工作,缺乏经济工作经验。发改委是全省经济运行的指挥部,需要专业型领导。”
“那鸣风同志有什么人选?”刘建国强压怒气。
“我推荐发改委副主任周涛同志。”李鸣风说,“他熟悉全省经济工作,专业能力突出,是合适人选。”
“周涛太年轻,资历不够。”刘建国立即否定。
李鸣风微微一笑:“建国书记,您当年担任市委书记时,不也是全省最年轻的市委书记吗?用人要不拘一格,这是您一贯的主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之问道官途请大家收藏:(m.zjsw.org)重生之问道官途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