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李鸣风正准备结束一周的工作,王强神色匆匆地推门而入。
“书记,刚收到消息,下周一要召开老干部座谈会,主题是‘忆传统、看今朝、话发展’。”王强语气急促,“刘书记亲自定的议题,还特意邀请了几位已经很少露面的老领导。”
李鸣风手中的笔微微一顿:“都有哪些老领导?”
“除了陈老,还有前省长赵老、前省纪委书记孙老、前省委副书记钱老。”王强顿了顿,“最重要的是,已经退休多年的郑老也要参加。”
李鸣风眉头微蹙。郑老郑怀远,苏北省前省委书记,虽然退休多年,但在省内的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更重要的是,他是出了名的铁面无私,当年以敢于碰硬着称。
“看来,这是要借老同志之口来说话了。”李鸣风放下笔,“也好,正好听听老领导的真知灼见。”
王强担忧地说:“可是书记,我听说刘书记那边已经提前拜访了好几位老领导,恐怕......”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李鸣风站起身,“老同志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不是那么容易蒙蔽的。”
周末两天,李鸣风没有做任何特别的准备,而是按照原计划调研了两个民生项目。他知道,在这种场合,任何刻意的准备都可能适得其反。
周一一早,李鸣风提前十分钟来到省委老干部活动中心。让他意外的是,刘建国已经陪着几位老领导在聊天了,气氛看似十分融洽。
“鸣风来了,”刘建国热情地招呼,“快过来,郑老刚才还问起你呢。”
郑怀远虽然年过八旬,但精神矍铄,目光锐利。他上下打量着李鸣风:“这就是小李啊,听说最近在省里搞了不少新花样?”
李鸣风恭敬地回答:“郑老,都是在省委领导下做一些分内工作。”
“分内工作?”郑老意味深长地笑了笑,“听说你又是改革又是整顿,动静不小啊。”
这时,其他老领导也陆续到场。李鸣风注意到,陈老看他的眼神有些复杂,而前省长赵老则明显对他不太友善。
座谈会开始,刘建国首先致辞:“今天请各位老领导来,主要是想听听大家对省里工作的意见建议。老领导们经验丰富,看问题深刻,一定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前省长赵老第一个发言:“我最近听到一些反映,说现在的年轻干部太急躁,总想一口吃成胖子。改革是好事,但不能脱离实际啊。”
这话明显是针对李鸣风。刘建国连忙接话:“赵老说得对,我们一定注意把握好改革节奏。”
李鸣风不动声色地记录着,没有立即回应。
前省纪委书记孙老接着说:“干部队伍稳定很重要。我听说最近省里人事调整很频繁,这样会不会影响工作连续性?”
“孙老提醒得很及时,”刘建国说,“我们会在保持干部队伍相对稳定和促进干部交流之间找到平衡点。”
几个老领导发言后,话题逐渐聚焦到李鸣风推动的各项改革上。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多,气氛开始变得紧张。
就在这时,郑老缓缓开口:“我听了半天,怎么感觉你们都在说小李的不是啊?”
会场顿时安静下来。
郑老看着李鸣风:“小李,你自己说说,为什么要搞这些改革?”
李鸣风放下笔,从容应答:“郑老,我推动改革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第一,形势在变,我们的工作方式也要变。现在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过去那套做法已经不适应了。”
“哦?”郑老挑眉,“怎么个不适应法?”
“比如稀土产业,”李鸣风说,“过去我们主要是卖原材料,利润微薄还破坏环境。现在通过深加工,产值可以翻几番,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前省长赵老插话:“但是改革力度太大,会影响到很多人的饭碗!”
“赵老,”李鸣风转向他,“我记得您在主政时曾经说过,‘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现在的情况其实和当年很像,不转型升级,我们就会在区域竞争中掉队。”
赵老一时语塞,显然没想到李鸣风会引用他当年的话。
郑老眼中闪过一丝欣赏:“继续说。”
“第二,”李鸣风继续道,“群众期待在变。过去能吃饱穿暖就满足了,现在还要追求更好的教育、医疗、环境。我们的工作必须回应这些新期待。”
“第三,”他环视在场的每一位老领导,“从严治党要求我们在选人用人上必须更加严格。用对一个干部,造福一方百姓;用错一个干部,贻害一方水土。”
陈老忍不住开口:“但是鸣风,改革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太激进啊。”
“陈老说得对,”李鸣风诚恳地说,“所以我一直强调要先试点再推广,既要有改革的决心,也要有务实的态度。”
郑老突然问:“我听说你否了一个120亿的大项目?”
“是的,”李鸣风坦然承认,“因为那个项目存在严重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之问道官途请大家收藏:(m.zjsw.org)重生之问道官途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