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7 章 点翠工坊的第一课
第一节 工坊晨韵:老工具与新学徒的相遇
五月的苏州,晨雾还未完全散去,巷子里的青石板路带着湿润的凉意。林浅和陆沉踩着晨光,再次来到周芳大师的点翠工坊。朱漆木门虚掩着,里面传来细微的镊子碰撞声,还有学徒们低声交流的声音 —— 显然,工坊里的人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林小姐,陆先生,你们来啦!” 小苏听到脚步声,连忙跑过来开门,脸上带着活泼的笑意,“师傅早就把工具准备好了,就等你们来上课呢!”
走进工坊,林浅立刻被八仙桌上的 “阵仗” 吸引了:铺着青布的桌面上,整齐摆放着一排大小不一的镊子(最小的镊尖只有毫米宽),旁边是两个白瓷碗,一个装着浸在清水里的鹅毛(每一根都经过筛选,羽毛纹理细腻),另一个盛着淡绿色的染料(是周芳前一天刚调好的,还带着草药的清香),最中间放着几个小巧的银胎 —— 是周芳特意为他们准备的 “练习款”,形状是简单的圆形,方便新手贴合羽毛。
周芳从里屋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块磨得光滑的牛角板,笑着说:“点翠的第一步,是‘选毛’,你们可别小看这一步,羽毛的好坏,直接影响最后成品的光泽。” 她拿起一根鹅毛,对着阳光展示,“你们看,这根羽毛的羽轴要直,羽片要完整,没有断丝,这样染出来的颜色才均匀,贴合银胎时也不容易起皱。”
陆沉凑过去仔细看,手指轻轻碰了碰鹅毛,羽毛柔软得像丝绸,他忍不住问:“周大师,选毛有什么特别的技巧吗?比如怎么判断羽片是否完整?” 作为常年掌控陆氏供应链的总裁,他习惯了 “标准化筛选”,对这种依赖经验的手工步骤,既好奇又有些无措。
周芳被他认真的样子逗笑了:“陆先生,这技巧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 —— 靠的是‘手感’和‘眼力’。你用指腹轻轻捋过羽片,如果没有卡顿,说明羽片完整;再对着光看,羽片的纹路要像细纱一样均匀,没有空缺,就是好毛。” 她把鹅毛递给陆沉,“你试试,感受一下。”
陆沉小心翼翼地接过鹅毛,学着周芳的样子捋了捋,指腹传来柔软的触感,没有卡顿,他心里竟生出一丝小小的成就感:“这样就算合格了?”
“算!看来陆先生很有天赋。” 周芳笑着点头,又拿起一把小剪刀,“选好毛之后,要‘理毛’,把羽片边缘的碎丝剪掉,羽轴也要剪到合适的长度 —— 太长了不好贴合银胎,太短了容易断。”
林浅在旁边看得认真,还拿出笔记本记录:“选毛:羽轴直、羽片完整、无断丝;理毛:剪碎丝、调羽轴长度……” 她的字迹工整,连周芳提到的 “手感判断” 都特意标注了 “多练习找感觉”,惹得小苏在旁边偷偷笑:“林姐,你这笔记比我上学时的还认真!”
陆沉看着林浅专注的侧脸,眼底满是温柔。他知道林浅对非遗的热爱,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从父亲那里继承的初心 —— 这种初心,让她在面对陌生的手工技艺时,也能保持敬畏和耐心。而他自己,虽然对 “手工” 有些陌生,却也想陪着她,一起感受非遗的温度。
周芳看着两人的互动,心里暗暗点头。她见过太多人 “蹭非遗热度” 的商人,要么对技艺敷衍了事,要么急于求成想走捷径,像林浅和陆沉这样,愿意放下身份,从零开始学习的,很少见。她清了清嗓子,拿起镊子:“接下来是‘贴合’,这是点翠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 —— 要用镊子夹着羽片,一点点贴在银胎上,不能有气泡,不能起皱,还要对齐纹路。”
她演示了一遍:镊子轻轻夹起羽片,在染料里蘸了一下(只蘸边缘,避免染料过多),然后精准地贴在银胎上,用镊子的侧面轻轻按压,羽片瞬间就贴合在了银胎上,没有一丝缝隙,像是天生就长在上面一样。
“哇!周大师,您太厉害了!” 林浅忍不住赞叹,眼睛里满是敬佩,“这力度怎么把握啊?轻了贴不牢,重了又怕把羽片弄碎。”
“这就要靠‘手稳’了。” 周芳放下镊子,对他们说,“你们也试试吧,从最简单的圆形银胎开始,慢慢来,不着急。”
陆沉和林浅各自拿起一套工具,坐在桌前。阳光透过雕花窗棂,落在他们身上,也落在桌上的鹅毛和银胎上,整个工坊里,弥漫着一种宁静而专注的氛围 —— 像是时光慢了下来,只留下手工与匠心的对话。
第二届 总裁的 “手忙脚乱”:镊子与羽毛的 “较量”
陆沉拿起镊子,学着周芳的样子夹起一根鹅毛。平日里签合同时稳如泰山的手,此刻竟有些微微发抖 —— 不是紧张,而是不习惯这么精细的操作。他屏住呼吸,试图将鹅毛对准银胎的中心,可镊子刚碰到银胎,羽片就不听话地歪了,边缘还起了一道小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闪婚三个月,前夫竟是我顶头上司请大家收藏:(m.zjsw.org)闪婚三个月,前夫竟是我顶头上司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