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城市灯火在远处连成一片星河。
苏家老宅的书房内,一盏孤灯映着苏倾月清冷的侧脸。
她指尖轻抚一只青皮竹制乐盒,那纹理粗糙却温润,像是被岁月和手掌反复摩挲过千百遍。
门外传来轻轻叩响,紧接着是小竹怯生生的声音:“小姐……是我。”
门开时,风卷着落叶吹进屋角。
那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女孩站在门口,发梢沾着尘土,怀里仍紧紧抱着一个旧布包,眼神却亮得惊人,像山野里不灭的星火。
“我走了三天两夜。”小竹声音微颤,“师父临终前把我叫到床前,只说了一句话——‘等她回来那天,才能交出去’。”
她将布包打开,露出那只与记忆中一模一样的竹盒。
苏倾月呼吸微微一顿。
她接过乐盒,手指触到那一道刻痕——那是她们小时候一起在后山砍竹时留下的记号。
指尖沿着边缘缓缓滑动,仿佛能听见当年溪水潺潺、笛声悠悠。
盒盖掀开,一股淡淡的樟脑与旧纸气息扑面而来。
里面是一叠泛黄的乐谱残页,纸张脆弱得几乎一碰即碎。
她小心翼翼地展开其中一页,背面用毛笔小楷写着《归月吟》完整的编曲思路:调式转换、气口安排、共鸣控制……每一处细节都精准到令人窒息。
而在最后一页,一行朱砂批注赫然入目:
“此曲非娱人之乐,乃召魂之引,慎用。”
苏倾月瞳孔微缩,指尖不受控制地轻颤了一下。
原来……师父早就知道。
他知道这旋律不止是歌,而是一把钥匙——能唤醒沉睡的记忆,也能撕裂虚伪的面具;它曾被用来掩盖真相,也将注定用来揭开真相。
窗外风吹动檐角铜铃,一声轻响,仿佛回应某种宿命的召唤。
她闭了闭眼,脑海中浮现出那个披着蓑衣、坐在月下拉二胡的背影。
师父从不说教,只用音乐告诉她世间规律:真音不怕杂噪,真心不惧流言。
而现在,《归月吟》还缺最后一章。
她提笔,在空白谱纸上写下标题:《归月吟·终章》。
没有署名,没有预告,只有一个决定——通过匿名平台“星语”悄然上线。
封面是一枚梅花印记,孤傲绽放在黑底之上,如同雪夜里悄然绽放的第一枝寒梅。
凌晨三点十七分,上传完成。
四秒后,“星语”服务器告急。
十分钟内,用户请求量突破历史峰值,系统接连崩溃三次,技术团队紧急扩容仍无法承载汹涌流量。
有人截图发到社交平台:“刚刷出封面就卡死了!这是什么神仙新歌?”
随即,一条神秘链接开始在各大音乐圈层疯传。
听过的人都沉默了,然后转发,附言只有一句:“戴上耳机,闭上眼睛,你会听见灵魂。”
AI爱好者最先行动。
他们截取音频片段,逆向还原现场立体声效,加入盲人评审团当时的呼吸频率、掌声节奏,甚至模拟出会展中心的混响环境,制作出“沉浸式听觉复现版”。
视频发布不到两小时,播放破千万。
更有人逐帧分析歌词动态,做成诗意动画:水墨泼洒间,一轮明月自江心升起,歌声响起时,万鸟惊飞,天地俱寂。
韩薇彻夜未眠。
她的万字长文《一位不愿露脸的歌者如何撼动华语乐坛》全网刷屏。
文章以冷静笔触梳理整个事件脉络,从校园清唱被抹黑,到公益音乐会封神,再到今日这首压轴之作横空出世。
她写道:“我们习惯了包装、炒作、数据操控,却忘了音乐最初的意义——它是人类情感最原始的震颤。当所有人忙着争夺热搜时,有人选择躲在黑暗里发光。她不需要舞台,因为她本身就是光。”
文中首次公开江鹤的录音证词:“真正的艺术家,从不需要热搜撑腰。他们存在的意义,是让这个时代的耳朵重新学会倾听。”
舆论彻底倒戈。
昔日嘲讽“乡下土包子装文艺”的账号纷纷删评,转而刷起#求苏倾月出道#。
话题热度飙升至榜首,持续霸榜十二小时不下。
业内震动。
傅氏集团总部,顶层会议室大门紧闭。
傅司寒立于落地窗前,手中仍是那支老旧录音笔。
他刚刚结束一场跨国会议,却没有离开的意思。
片刻后,他按下内部专线:“拟一份文件,成立‘归系列’文化基金,首期拨款五亿,全额资助《归月吟》全球巡演计划。”
助理迟疑:“是否要对接艺人经纪部门?签署独家合作协议?”
“不签经纪约。”他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不限制创作自由,不干预发布渠道,不做商业代言绑定。”
董事会次日召开,有人质疑此举无利可图。
傅司寒起身,目光扫过全场,声音不高,却如寒刃划破空气:“有些人出现,不是为了成名,是为了证明这个时代还能听见真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真千金回归,全能马甲飒爆了请大家收藏:(m.zjsw.org)真千金回归,全能马甲飒爆了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