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十点的门扉与冰层下的光
上午九点五十分,陈默站在林薇办公室外的走廊上。
这里的空气似乎都比楼下要冷几度,也更安静。深灰色的地毯吸走了所有脚步声,只有远处打印机规律的嗡鸣,像某种计时器。他手里紧握着装有打印好方案和思维导图的文件夹,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手心的汗意浸湿了文件夹光洁的表面。
他深吸了一口气,试图平复过快的心跳,脑海里反复预演着准备好的说辞。苏小暖那句“把准备好的‘剧本’好好演出来”莫名地在耳边回响,带来一丝荒谬的安慰。
九点五十八分,林薇的助理,一位妆容精致、不苟言笑的年轻女性,从工位抬起头,对他做了个“请”的手势:“林总监在里面等您,可以直接进去。”
“谢谢。”陈默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干涩。
他走到那扇厚重的实木门前,再次深呼吸,然后抬手,敲了三下。
“进。”里面传来林薇清冷的声音,隔着门板,也丝毫不减其穿透力。
陈默推门而入。
林薇的办公室比他想象中更为简约,也更为……空旷。巨大的落地窗占据了整面墙,将城市的天际线框成一幅流动的画卷。室内色调以黑、白、灰为主,除了那张宽大的办公桌、一把看起来符合人体工学的椅子、一个书柜和一组待客的沙发茶几,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或个人物品。空气里弥漫着那股熟悉的、冷冽的雪松香气,浓度却比在会议室或走廊里要更鲜明一些。
林薇正坐在办公桌后,对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着。她今天穿着一件白色的丝质衬衫,领口线条利落,外面搭着浅灰色的西装马甲,显得专业而疏离。她没有抬头,只是说了句:“坐。稍等一分钟。”
陈默依言在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坐下,身体挺得笔直,将文件夹轻轻放在膝上。他不敢四处张望,目光只能落在眼前光可鉴人的深色桌面上,那里倒映着窗外模糊的云影和他自己有些拘谨的身影。
这一分钟漫长得像一个世纪。他能听到自己血液流动的声音,能感觉到林薇敲击键盘的节奏——稳定,高效,没有任何冗余的动作。
终于,敲击声停止。林薇抬起头,目光落在他身上。那目光依旧平静,没有任何寒暄的意思,直接切入主题:“方案我看过了。现在,用五分钟,告诉我你最核心的执行逻辑和预期能解决的关键问题。”
没有客套,没有铺垫。陈默心头一紧,准备好的开场白被彻底堵了回去。他立刻翻开文件夹,将思维导图铺在桌面上,强迫自己集中精神。
“好的,林总监。”他的声音起初还有些紧,但随着进入他熟悉的领域,逐渐变得沉稳起来,“我们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数据深化。针对已识别的异常波动节点,引入第三方舆情数据和用户行为轨迹交叉验证,目的是……”
他条理清晰地阐述着,尽量避开过于技术的术语,专注于逻辑和结果。期间,林薇偶尔会打断他,提出极其尖锐的问题。
“你如何确保新引入的数据源不会带来新的噪音?”
“这个分析模型的运算成本,在你的预估范围内吗?”
“如果第一步的数据验证结果与预期不符,你的备选方案是什么?”
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次精准的狙击,考验着陈默对方案的熟悉程度和临场应变能力。他额头微微见汗,但思路始终没有乱,一一给出了基于数据和逻辑的回应。
当他讲到第三步,关于如何将分析结果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功能优化建议时,林薇忽然问了一个他意料之外的问题。
“你认为,用户在这些异常活跃的时间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她的目光锐利,似乎想穿透数据和逻辑,看到更深层的东西,“是更多的功能,还是某种……情感上的满足,或者压力宣泄的出口?”
陈默愣住了。这个问题超出了他纯粹基于数据推导的框架,触及了更感性、更难以量化的层面。他脑海中瞬间闪过自己构思“城市拾光”APP时的初衷——不就是想为那些像他一样被耗光电量的人,找到一点微小的、情感上的慰藉吗?
他沉默了两三秒,这短暂的停顿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漫长。然后,他抬起眼,迎上林薇的目光,语气不自觉地带上了一点不确定,但很真诚:“我认为……可能后者更重要。数据只是表象,背后驱动的是用户的情绪和未被满足的……孤独感,或者,对微小确定性的寻求。”
他说完,心里有些打鼓,担心这个过于主观的回答会招致批评。
林薇没有立刻表态。她靠在椅背上,指尖轻轻点着桌面,目光从他脸上移开,投向窗外浩瀚的城市景观,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办公室里再次陷入沉寂,只有空调系统低沉的运行声。
几秒钟后,她收回目光,重新看向他,做出了决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和冤家合约HE了请大家收藏:(m.zjsw.org)和冤家合约HE了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