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像块浸了墨的绢布,慢慢裹住马嵬坡的营地。巡逻士兵的甲胄反射着最后一点残阳,很快又被帐内透出的烛火染成暖黄。李倓跟在李亨身后,踩着被夜露打湿的黄沙,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轻 —— 他知道,今夜这场辞行,不是寻常的父子话别,而是玄宗对李亨的一场无声试探。
玄宗的营帐比李亨的更宽敞,帐帘用的是蜀地织的云纹锦,边角虽有些磨损,却仍看得出往日的华贵。帐内燃着龙涎香,烟气袅袅绕着帐中央的胡床,玄宗坐在上面,穿着件素色绫罗袍,头发用玉簪松松挽着,比白日里看起来更显苍老。见李亨进来,他只是抬了抬眼,指了指旁边的锦凳:“坐吧,倓儿也坐。”
李亨躬身谢过,在锦凳上坐下时,腰背依旧挺得笔直。李倓则站在他身后半步远的地方,目光落在帐角的青铜灯台上 —— 灯芯烧得正旺,灯油里泡着的灯草,像极了此刻紧绷的气氛。
“明日就要走了。” 玄宗先开了口,声音带着几分沙哑,指了指身旁的一个锦盒,“这是蜀地刚送来的锦袍,料子厚实,能挡西北的寒风。你若是…… 想跟我入蜀,就带着它,路上也能暖和些。”
李倓的心猛地一沉。他看见李亨的手指下意识攥紧了衣袍下摆,指节泛白 —— 玄宗这话,哪里是送锦袍,分明是在问 “你是否要跟我走,还是要留在关中另立门户”。安史之乱后,玄宗威望受损,李亨虽为太子,却也成了叛军的眼中钉,留在关中是险,随玄宗入蜀是安,可一旦入蜀,就等于放弃了 “收拾残局” 的机会,日后再想掌权,难如登天。
李亨张了张嘴,却没说出话来。他想拒绝,却怕落个 “不孝” 的名声;想应下,又不甘心放弃关中。帐内的龙涎香似乎变得刺鼻起来,连烛火的跳动都显得格外刺眼。
就在这时,玄宗又开口了,语气里带着几分似叹似劝:“西北苦寒,叛军又近,你身子本就不好,若是留在这儿……” 他没把话说完,却把 “风险” 二字摆在了明面上。
李亨的喉结动了动,刚要起身回话,身后的李倓却先一步躬身,声音不高不低,正好能让帐内两人都听清:“陛下,孙儿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玄宗看向他,眼神里带着几分诧异 —— 往日里,这孩子要么跟李系争得面红耳赤,要么就闷头站在一旁,今日倒敢主动开口了。“你说。”
“孙儿以为,父王留在关中,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替上皇守国门。” 李倓缓缓说道,目光始终落在地面,没敢直视玄宗,“上皇入蜀,是为了避开叛军锋芒,保存实力;父王留下,是为了收拢散兵,安抚百姓。若是父王也入蜀,关中百姓没了主心骨,叛军定会趁机肆虐,到时候再想收复,就难了。”
他顿了顿,偷偷瞥了眼李亨,见对方紧绷的肩膀松了些,又继续道:“儿臣愿随父王留在关中,与父王共担风险。上皇身边有禁军护驾,定能平安入蜀;父王身边有儿臣和大哥,也能守住关中。这样一来,上皇在蜀地安稳,父王在关中立足,两不耽误,也全了父子君臣的情分。”
这番话像把软刀子,既没否定玄宗入蜀的决定,又给了李亨 “留下” 的正当理由,还把 “不孝” 的帽子远远推开。玄宗盯着李倓看了半晌,突然笑了笑,伸手端起桌上的茶盏:“你这孩子,倒比你父王会说话。”
李亨趁机起身,躬身道:“父皇教训的是。儿臣留下,确实是为了守国门、安百姓,绝无他想。待日后平定叛军,儿臣定亲自去蜀地接父皇回长安。”
“好,好。” 玄宗连说了两个 “好” 字,却没再提让李亨入蜀的事,只是把那个锦盒推到李亨面前,“这锦袍你还是拿着,关中冬天冷,别冻着。倓儿……” 他看向李倓,眼神里多了几分复杂,“你不必随我入蜀了,留在你父王身边,帮他多看着点 —— 你这孩子心细,比你大哥更懂分寸。”
李倓心中一喜,却没敢表露出来,只是躬身谢恩:“谢上皇体恤,儿臣定不负上皇所托,帮父王守好关中。”
又说了些家常话,大多是玄宗叮嘱李亨 “注意身体”“少动肝火”,李亨一一应下。离开营帐时,夜色已深,营地的篝火大多灭了,只有几个守夜的士兵举着灯笼,在帐间走动。
走在回营的小路上,李亨突然停下脚步,转身看向李倓。烛火的光从营帐缝隙透出来,映在他脸上,能看到几分难得的柔和:“倓儿,今日多亏了你。若是你不开口,为父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回应你祖父。”
“父王言重了,儿臣只是说了实话。” 李倓躬身道,语气依旧谦逊。
“实话?” 李亨笑了笑,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这‘实话’,说得比谁都巧。你大哥性子太稳,遇事总想着周全,却少了点应变;你四弟又太毛躁,只会添乱。倒是你,今日这话说得恰到好处,既全了为父的体面,又没惹你祖父不快 —— 你比你大哥更懂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中兴请大家收藏:(m.zjsw.org)大唐中兴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