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在旁补充:“郭将军,末将认识河西粟特商团的首领康拂毗延。此人常年往来于朔方与河西之间,手里囤着至少五万石粮。末将曾与他打过交道,此人虽贪利,却也懂‘唇亡齿寒’的道理。若由末将出面,许其日后参与灵武互市,免商队过境税,彼未必不允。”
郭子仪盯着李倓年轻却沉稳的脸庞,忽然想起李光弼之前对他的评价:“建宁王有勇有谋,远超寻常宗室子弟。” 昨日亲迎时,这孩子见他躬身行礼,竟快步上前搀扶,言道:“将军乃国之柱石,倓不敢受此大礼”;今日献策,又能兼顾利弊,既解燃眉之急,又愿担风险 —— 如此宗室,难怪太子愈加倚重。
他拿起案上的狼毫笔,于《朔方舆图》盐池处重重画圈:“好!老夫信殿下一次!”
话音刚落,帐内的气氛瞬间松快下来。郭子仪看向李光弼,语气带着决断:“光弼,你即刻带十名亲信,骑最快的马赴河西,找到康拂毗延。便言本将愿以乌池、白池三年经营权为质,借粮二万石。若他答应,除了免过境税、许他参与灵武互市,本将军还派百人护他的商队往来河西,确保万无一失。”
“末将领命!” 李光弼接过郭子仪递来的节度使印信,转身就要走,却被李倓叫住。
“李将军稍等。” 李倓取过纸笔,快速草拟了一份契约,“把这个带上。契约上写清‘三年经营权’的范围,还有咱们承诺的庇护条款,再盖上郭将军的印信,这样康拂毗延才会信咱们的诚意。另外,告诉康拂毗延,借粮之后,咱们可与他约定‘盐粮互易’,他的商队可凭粮草换取盐,再将盐贩至河西,稳赚不赔。”
李光弼接过契约,见上面不仅写清了抵押条款,还标注了盐池的年产量、交易的价格,连违约后的处置方式都写得明明白白,忍不住赞道:“殿下考虑周全,有此契约,康拂毗延定无顾虑。”
李光弼走后,中军帐里只剩下李倓与郭子仪。郭子仪拿起那份契约,反复看了几遍,忽然笑道:“殿下不仅懂军事,还懂商道,老夫真是看走眼了。以往总觉得宗室子弟多是养尊处优的纨绔,没想到殿下竟能这般务实。”
“将军过誉了。” 李倓谦逊地拱手,“这不过是应急之策。若想长久解决粮草问题,还得靠恢复屯田、开设互市。等借粮事成,咱们可在灵武设立互市场所,让河西富商与朔方军自由贸易 —— 他们以粮换盐、换铁器,咱们以盐利购粮、购马,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不用再靠‘抵押’过日子。”
郭子仪眼睛一亮,重重一拍案:“殿下说得对!安史之乱前,朔方军就曾在西受降城开互市,用缣帛换突厥的马。如今若能恢复互市,不仅粮草问题能解,战马短缺的困境也能缓解。老夫这就命人草拟互市章程,等太子殿下到了灵武,咱们就奏请开设互市。”
帐外的阳光缓缓驱散晨雾,流民的哭闹声渐弱,取而代之的是亲卫指导流民搭建帐篷的声响。李倓掀帘看去,见几个年轻的流民正跟着亲卫劈柴,手中的斧头虽显笨拙,却透着一股求生的劲头。
“将军你看,” 李倓指着那些流民,“这些人里有农夫、有工匠,还有会煮盐的灶户。等咱们有了粮,就能让他们开垦屯田、修复盐池,到那时,灵武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成为咱们反攻的基地。”
郭子仪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嘴角露出久违的笑容:“殿下说得是。有粮、有人、有盐池,再配以朔方军的兵刃,咱们定能在灵武站稳脚跟,静待收复两京之日。”
暮色降临时,李光弼的信使终于传回消息。那名亲卫翻身下马时,靴底的尘土溅了一地,手里举着一封盖了粟特商团印信的契约:“郭将军、建宁王,康拂毗延已同意借粮!他承诺三日后亲自押送两万石粮食至土墱城,并与我们签订正式的契约。”
郭子仪接过契约,手指抚过上面的印信,忽然转头看向李倓,眼神里满是赞许:“殿下,咱们的粮有着落了。”
李倓凝视着远方渐暗的天色,心中明了,这仅是第一步。盐池抵押解了眼前的忧,可后续的屯田、互市、练兵,还有与回纥的联络,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此刻,当听到帐外流民传来的欢呼声,感受到手里麦饼的余温,他忽然无比确定 —— 这条兴复大唐的路,他们正一步步走得坚实起来。
喜欢大唐中兴请大家收藏:(m.zjsw.org)大唐中兴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