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城的风沙比往日更烈,卷着黄河滩的细沙,打在流民安置区的简陋帐篷上,发出沙沙的声响。李倓踩着被风刮得歪斜的木栅栏走进区时,江若湄正捧着账簿核对流民信息,炭笔在纸上划过的痕迹被风掀起的衣角蹭得有些模糊。
“殿下,这是昨日登记的流民特长册。” 江若湄递过账簿,指尖在 “农桑”“炊爨” 等字样上划过,“大多是农户和小商贩,懂手艺的仅占两成,且多为织补、鞣革等轻活。”
李倓翻着账簿,目光停在空白的 “百工” 栏上,眉头微微蹙起。太原保卫战虽暂获胜利,但朔方军的军械损耗已露端倪 —— 前日视察武库时,见半数弩箭的箭杆开裂,弓弦多是用麻绳拼凑,若真要与叛军主力决战,这点家当怕是撑不住。他想起郭子仪昨日的叹息:“若有长安兵器坊的工匠在,何愁军械不整?”
“再去各帐篷问问,有没有曾在工坊做事的,尤其是造兵器、打铁的。” 李倓合上账簿,目光扫过不远处的铁匠铺 —— 那是灵州城唯一的铁匠铺,连日来只够打造农具,根本顾不上军械。
江若湄刚要应声,就见一个穿着补丁短褐的汉子匆匆跑来,怀里抱着个锈迹斑斑的铁砧,身后跟着个瘸腿的老者。汉子跑到李倓面前,“扑通” 一声跪下,声音带着哭腔:“殿下!俺们是长安兵器坊的工匠,求您给条活路!”
李倓心中一震,忙扶起汉子:“慢慢说,你们是兵器坊的工匠?”
汉子抹了把脸上的沙尘,露出满是老茧的双手 —— 掌心和指节处布满细小的疤痕,那是常年与铁器、炭火打交道的痕迹。“俺叫赵三郎,这是俺师父林老栓,俺们原是长安西市兵器坊的锻工,专造弩箭和横刀。去年叛军破长安,坊里的工具被抢,师父为了护一张弩箭图谱,腿被叛军砍伤,俺们一路逃到河西,最后跟着流民来了灵武。”
林老栓拄着根胡杨木拐杖,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块褪色的木牌,上面刻着 “长安兵器坊锻甲匠” 的字样,边缘已被磨得光滑:“殿下,俺们俩除了打铁造兵器,啥也不会。这些日子在流民区,只能帮人补补锅铲,再这么下去,手艺都要荒废了……” 话没说完,老泪就滚了下来。
李倓接过木牌,指尖抚过刻痕,忽然想起曾在历史博物馆见过的唐代兵器坊遗物 —— 正是这种木牌,作为工匠的身份凭证。他看向两人的手:赵三郎的拇指第二节有明显的凹陷,那是常年握锤的印记;林老栓的食指指尖缺了一小块,想必是被淬火的铁器烫到的。这绝不是普通农户能有的手。
“你们会造弩箭?” 李倓问道。
赵三郎连忙点头:“会!俺们在坊里造了十年弩箭,从臂张弩到角弓弩,啥样的都会!只是……” 他语气低落下去,“没工具,没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坊里的锻炉、错刀、淬火池,全被叛军烧了,俺们逃出来时,只带出这块木牌和半张残破的图谱。”
“工具好办。” 李倓转身对周俊道,“你去灵州城的铁匠铺,跟掌柜说,把他们的锻炉、铁砧、错刀都借过来,就说是本王要用,事后加倍补偿。再让伙房准备些粟米和肉干,给两位工匠送去。”
周俊领命而去,林老栓却还是不安:“殿下,就算有工具,普通弩箭的射程也只有百步,叛军的强弓能射一百二十步,咱们还是吃亏啊。”
李倓心中一动,回想起大学历史系所见的诸葛连弩复原图纸。尽管原图纸所展示的连弩结构复杂且难以制造,但简化版的单发弩箭设计,通过调整箭槽和弓弦张力,仍能显着提升其射程。他取过江若湄的账簿,翻到空白页,用炭笔快速勾勒起来:“你们看,若把弩臂加长三寸,箭槽改成弧形,再用双层牛筋弦代替麻绳弦,射程能不能再远些?”
图纸上的弩箭结构简单明了:弧形箭槽减少箭杆摩擦,加长弩臂可增加张力,箭尾还加了个小卡扣,用来固定弓弦。赵三郎和林老栓凑过来,眼睛越睁越大,林老栓甚至忘了腿疼,伸手在图纸上比划:“殿下,这弧形箭槽妙啊!俺们以前造弩箭,总觉得箭杆在槽里卡得慌,这么一改,准能快上不少!”
“只是双层牛筋弦不好找。” 赵三郎皱起眉,“灵州城里的牛筋都被鞣革坊收走了,就算有,也得煮软了才能用。”
“这个我来想办法。” 江若湄忽然开口,“前日互市时,粟特商队带来些骆驼筋,韧性比牛筋还好,只是他们要用来做马鞭。我去跟商队说说,用绢帛换些过来。”
三日后清晨,临时搭建的铁匠棚里飘起了第一缕炊烟。李倓赶过去时,听见 “叮叮当当” 的打铁声格外响亮 —— 赵三郎赤着上身,正抡着铁锤砸向烧红的弩臂,汗珠顺着脊背往下淌,落在炭火红的铁砧上,发出 “滋啦” 的声响。林老栓坐在一旁,用错刀细细打磨箭槽,瘸腿边放着一碗刚煮好的姜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中兴请大家收藏:(m.zjsw.org)大唐中兴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