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快成了!” 赵三郎见李倓进来,兴奋地喊道,“弩臂已经锻好,弓弦用的是骆驼筋混牛筋,刚煮软了绷上,就等装箭槽了!”
江若湄也来了,手里捧着刚从互市换来的骆驼筋:“商队听说咱们要造兵器御敌,还多送了两斤,说等打赢了叛军,再跟咱们做买卖。”
正午时分,第一把改良弩箭终于造好了。乌黑的弩臂泛着冷光,弧形箭槽中静静躺着一支特制箭矢——箭杆取自坚硬的胡杨木,箭头磨得异常锋利,尾羽则采自大雁的硬羽。赵三郎端起弩,对准五十步外的胡杨树,扣动扳机,“咻” 的一声,箭杆直插树干,只留尾羽在外。
“再测测射程!” 李倓喊道。亲卫们立刻在地上量出距离,从弩箭到胡杨树,正好一百五十步 —— 比普通弩箭足足远了五十步!
林老栓激动得手抖:“殿下,这弩箭不仅射得远,还准!俺们以前造的弩,射百步就偏了,这个一百五十步还能中靶!”
正在这时,郭子仪带着李光弼巡营路过,听见打铁声就走了过来。见李倓手里拿着改良弩箭,他连忙接过,掂量了掂量:“这弩箭看着比寻常的沉些,射程如何?”
“回将军,能射一百五十步!” 赵三郎抢先答道,还把刚才的测试结果说了一遍。
郭子仪眼睛一亮,当即让人在两百步外立了个稻草人靶。他端起弩箭,瞄准片刻后扣动扳机,箭杆 “噗” 的一声穿透稻草人,钉在后面的胡杨树上。郭子仪走上前,拔出箭看了看,箭头还保持着锋利:“好!好!有了这弩箭,咱们在战场上就能压过叛军的强弓了!”
李光弼也试了试,赞叹道:“这弧形箭槽真是巧思,以前总担心箭杆卡住,现在完全不用怕。若能多造些,咱们守营垒时就更有把握了。”
“赵三郎,林老栓,” 李倓转向两位工匠,语气郑重,“本王想在灵州城外建一座临时兵器坊,由你们二位主持,招募流民中懂打铁的人,专门造这种改良弩箭。所需的材料、工具,本王都让人给你们筹备,每月再加发两石粟米,如何?”
赵三郎和林老栓连忙跪下磕头:“谢殿下!俺们一定好好造,不辜负殿下的信任!”
接下来几日,临时兵器坊很快搭了起来 —— 四座锻炉并排而立,铁砧、错刀、淬火池一应俱全,江若湄还从流民中选出二十个懂打铁的壮丁,跟着两位工匠学习。李倓常去坊里查看,有时还会在图纸上提点一二:比如在弩箭上加个小铁钩,方便挂在腰上;把箭杆尾端削得更尖些,更容易嵌入箭槽。
这日,郭子仪带着几位将领来兵器坊视察,见工匠们正忙着造弩箭,地上已堆了两百多把成品。赵三郎拿起一把刚造好的弩,递给郭子仪:“将军,俺们又改了改弓弦,现在能射一百六十步了!”
郭子仪试射后,对将领们笑道:“以前总愁军械不如叛军,现在有了建宁王和两位工匠,咱们总算有了趁手的家伙!等再造些,就分发到各营,让弟兄们练练,下次再跟叛军交手,定要让他们尝尝咱们的厉害!”
夕阳西下时,李倓站在兵器坊外,望着忙碌的工匠们,心中满是感慨。他想起那本泛黄的诸葛连弩复原图纸,没想到竟能在这乱世中派上用场。江若湄走过来,递上一本新的账簿:“殿下,这是兵器坊的材料账,粟特商队说下次还会带些黄铜来,能用来造弩机的零件。”
李倓接过账簿,目光投向灵武城的方向——城楼上的龙旗迎风招展,临时兵器坊的打铁声与远处士兵的操练声交织,声震四野。他知道,这座小小的兵器坊,是改良军械的起点,只要有这些能工巧匠在,有源源不断的军械支撑,很快他们就能打回长安,收复两京。
夜色渐深,兵器坊的锻炉还亮着光,赵三郎和林老栓仍在琢磨如何改进弩箭。李倓离开时,听见林老栓对赵三郎说:“俺这辈子造了无数弩箭,就属这次的最称心。跟着殿下,俺们总算能为大唐做点实事了。”
李倓脚步顿了顿,嘴角浮起一丝浅笑。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 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军械要改良,更多的人才要发掘。
喜欢大唐中兴请大家收藏:(m.zjsw.org)大唐中兴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