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明经理的陪同下,王刚和李鹏走进了工厂的成品仓库。仓库高大宽敞,货架林立,上面整齐地码放着各种型号、等待发货的钓竿包装盒,空气中弥漫着新产品的油墨和碳纤维混合的气味。属于“渔乐拾光”的那一千支钓竿被单独存放在一个区域,包装箱上贴着醒目的标签。
“王总,您看,这就是贵司的货,都已经检验合格,准备入库了。”陈明指着那片区域介绍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
王刚没有说话,他的目光如同精准的扫描仪,快速扫过堆叠的箱子,然后随机指向了中间层一个不起眼的箱子,以及靠近角落的另一个箱子。“陈经理,麻烦就这两箱,各取一支样品。”
陈明眼神微动,显然没想到王刚如此“随机”,这完全杜绝了任何提前准备“特供”样品的可能。他示意仓库管理员按王刚的要求取货。
两支钓竿很快被取来,一支是主打灵敏操控的3.6米鲫鱼竿,另一支是腰力更强的4.5米综合竿。王刚接过竿,没有立刻去欣赏涂装,而是走到了仓库门口光线更好的地方。
李鹏的相机立刻跟了上来,镜头对准了王刚的双手。
王刚的动作变得极其细致和专业。他先检查竿袋的做工和Logo刺绣,然后抽出竿节。他用手指的指腹轻轻滑过每一节竿身的漆面,感受是否平滑无瑕疵,是否有微小的颗粒或“橘子皮”现象。他仔细检查每一个导环的绑线,看是否均匀、紧密,环氧树脂涂抹是否饱满无气泡。他甚至将竿节对着光线,眯起眼睛观察碳布编织的纹路是否均匀,接口处是否平整。
“涂装很均匀,碳布编织的也很均匀。”王刚轻声评价了一句,像是在对李鹏说,也像是在自言自语。陈明在一旁看着,脸上的笑容稍微有些不自然。
接着,王刚示意李鹏拿来强光手电和游标卡尺。他打开手电,将光柱探入竿节内部,仔细观察内壁是否光滑,有无明显的碳布接缝凸起或毛刺。他用游标卡尺测量了竿梢最细处和手把节前端的直径,与设计图纸上的参数进行比对。
这一系列操作, 随意却极具压迫感,完全超出了普通客户的验货范畴,更像是一个资深品控工程师在工作。陈明额头微微见汗,他意识到,眼前这个年轻人,不仅懂营销,更懂产品,而且是极其专业的那种懂。
“基本外观和尺寸符合要求。”王刚最终放下卡尺,对陈明说道,语气依旧平静,“陈经理,接下来,我们想去附近的钓场,实战测试一下这支3.6米的。另外,这支4.5米的,能否借用贵厂的测试设备,做一些基础的数据验证?”
“当然,当然可以!”陈明连忙答应,并立刻安排车辆和人员。
工厂附近就有一个合作的小型管理塘。王刚选择了那支3.6米的鲫鱼竿,搭配了自家“渔乐拾光”的0.6号主线和0.3号子线。他没有使用花哨的饵料,只是开了一款普通的腥香拉饵。
作钓开始。王刚的抛竿动作依旧精准流畅,但他的注意力完全不在鱼获上,而是全部集中在了手中的竿子上。他细细品味着竿子传递过来的每一丝震动——抛投时的重心感、风阻感;刺鱼瞬间的响应速度和力量反馈;中鱼后,竿身弯曲的弧度是否流畅自然,腰力是否足以有效控鱼却又不过分刚硬导致瞬间切线;飞磕小鲫鱼时,竿梢的回弹是否迅速……
李鹏的镜头紧紧捕捉着王刚的表情和竿子的每一次形变。
“调性偏三七,腰力足够,护线性不错。”王刚在连续上了几条鲫鱼后,对身边的陈明和李鹏说道,“不过,竿梢第二节的过渡稍微有点生硬,在应对突然发力时,手感上有一丝轻微的‘断层感’。”他指出了一个极其细微的、可能连很多老钓手都未必能察觉的问题。
陈明的脸色变得有些严肃,他接过王刚递来的竿子,自己也尝试着抛投、刺鱼感受了一下,虽然不如王刚感受那么敏锐,但也隐约察觉到了那一点不协调。
“王总,您这手感……真是绝了!”陈明由衷叹道,“这个问题,我们回去立刻排查工艺!”
与此同时,留在工厂实验室的李鹏,在工程师的协助下,对那支4.5米的综合竿进行了静力负荷测试、顶钓重物测试等,获取了官方的硬度、顶钓值等基础数据,与厂家提供的数据基本吻合,证明了其基础性能的达标。
实战和实验室测试初步验证了产品的基本素质,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细节。但这并没有让王刚放松,他紧接着提出了此行最终的目的——考察售后。
陈明带着他们来到了相对独立的售后维修部。这里不如生产车间整洁明亮,显得有些杂乱,几个老师傅正在工作台前忙碌着,桌上堆满了待修和修好的竿节。
王刚没有在意环境,他直接走到一位老师傅旁边,安静地观看他如何修补竿壁划痕。他注意到工具摆放、胶水使用都比较随意,缺乏标准作业流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钓鱼让我走上人生巅峰请大家收藏:(m.zjsw.org)钓鱼让我走上人生巅峰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