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寒气暴上,脉满而实
“再来说说‘寒气暴上,脉满而实’这种病症。”岐伯微微眯起双眼,仿佛在透过时光的迷雾,审视着那些被病症困扰的患者。
“有一种病证,患者脉象实满,手足寒冷,头部热。此乃寒气突然上逆,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脉象实满,说明邪气盛实,气血在体内受到寒气的逼迫,壅滞不畅,故而脉象呈现出胀满坚实之态。而手足寒冷,是因为寒邪凝滞,阳气被遏,不能温煦四肢。头部热,则是由于寒邪上逆,气血被迫上涌于头部,导致头部气血壅盛而发热。”
“对于这种病症的预后判断,需结合季节因素。在春秋之时,天地之气处于一种相对平和的状态,人体与自然之气相通,此时若患者脉象虽实满,但未至涩滞之态,尚有生机,可生。这是因为春秋季节的气候特点,有利于人体气血的调节与恢复。春季阳气渐盛,万物复苏,人体的阳气也随之振奋,有向外生发之象;秋季阴气渐盛,万物收敛,人体的气血也随之趋于内敛,相对稳定。在这两个季节,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强,对于寒邪的侵袭,有一定的抵御与修复能力。”
“然而,若脉象实而涩滞,这便是逆象,主死。涩滞之脉,如同河道被泥沙堵塞,气血无法正常流通,脏腑得不到气血的滋养,功能逐渐衰竭,生命的烛光便会渐渐黯淡。尤其是在冬夏季节,情况更为凶险。冬季,天地间寒气极盛,人体阳气内藏,若此时寒邪上逆,阳气被严重抑制,难以振奋抗邪;夏季,天地间阳气极盛,人体气血多趋于体表,内里相对空虚,寒邪上逆,易致气血逆乱,扰乱脏腑功能,故在冬夏便要死了。”
“还有一种情况,脉象浮而涩,脉涩而身有发热。浮脉主表,说明邪气在表,但脉涩又表明气血不畅。身有发热,可能是正邪交争的表现。然而,脉涩为气血不足、运行不畅之象,在这种情况下,正气难以抗邪,气血又不能及时供应以支持机体的抗争,最终正气溃败,亦死。”
四、身形肿满
“紫萱,我们再看看‘身形肿满’之症。”岐伯抬手,轻轻指向远处的溪流,仿佛那潺潺的流水,正诉说着病症的奥秘。
“身形肿满,其脉象急而大坚,而尺肤却涩滞,与脉不相适应。身形肿满,多因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水湿泛滥肌肤所致。脉象急而大坚,表明邪气壅盛,气血在体内受到强烈的阻滞,呈现出一种急迫而亢盛的状态。然而,尺肤却涩滞,这是因为水湿之邪阻碍了气血的运行,使得尺肤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变得涩滞不润。”
“对于这种病情,判断生死的关键在于手足的温凉。所谓从,则生;逆,则死。从,即手足温暖。当手足温暖时,说明人体的阳气尚能通达四肢,尽管体内有水湿之邪,但阳气仍有一定的力量与之抗争,能够维持气血的基本运行,使机体的功能不至于完全衰竭。就如同在黑暗的夜晚,仍有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给生命带来希望。”
“逆,即手足寒冷。手足寒冷意味着阳气已不能温煦四肢,水湿之邪进一步泛滥,阳气被严重遏制,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逐渐受损。此时,病情已陷入危急状态,如同大厦将倾,生命的根基摇摇欲坠,预后不良,往往预示着死亡。”
五、乳子(小儿)而病热,脉悬小
“小儿之病,尤为娇嫩,需格外谨慎对待。”岐伯微微叹息,眼神中满是对小儿病患的关切。
“乳子,也就是小儿,若病热且脉悬小。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但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感受风热之邪后,若脉象呈现悬小之态,且尚有胃气,可生。所谓有胃气,即脉象虽小,但仍和缓均匀,有一定的节律。这说明小儿的正气虽受邪扰,但脾胃之气尚未衰败,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只要脾胃功能尚存,就有抵抗病邪、恢复健康的可能。”
“然而,若脉象实大而弦急,这是胃气已绝的表现。实大之脉,说明邪气亢盛;弦急之象,表明气血逆乱,失去了柔和之性。小儿的胃气一旦断绝,就如同树木失去了根基,无法从后天摄取营养,脏腑得不到气血的滋养,生命将难以维系,就要死亡。所以,在诊治小儿热病时,观察脉象与胃气的存亡至关重要。”
六、肠澼便血
“肠澼便血之症,亦有其独特的判断标准。”岐伯微微皱眉,神情严肃,仿佛在提醒紫萱此症的凶险。
“肠澼便血,若痢兼发热,则死;身寒不发热的,则生。肠澼便血,多因肠道湿热蕴结,气血凝滞,化为脓血,下迫大肠所致。当痢兼发热时,说明邪热炽盛,不仅在肠道内作祟,还进一步内陷,扰乱人体的阴阳平衡。发热表明正邪交争激烈,但此时正气已难以抵御邪热的侵袭,病情迅速恶化,往往预后不良,死亡的风险较高。”
“而身寒不发热者,说明邪热之势相对较弱,或者人体的正气能够控制邪热,使其不至于进一步扩散。此时,肠道的气血凝滞虽仍存在,但尚未引发全身性的热盛之象,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正气尚有能力与病邪抗争,通过合理的治疗,有较大的康复可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请大家收藏:(m.zjsw.org)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