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肠澼下白沫
“肠澼下白沫,此症可从脉象判断预后。”岐伯的声音沉稳而坚定,如同古老的钟声,在竹林间回荡。
“脉沉则生,脉浮则死。肠澼下白沫,多为寒湿之邪侵袭肠道,导致肠道功能失调,水湿不化,下泄为白沫。脉沉,表明邪气内伏,正气尚能与邪气相持于里。沉脉主里,说明人体的气血能够在体内与病邪进行抗争,阳气虽受邪困,但尚未完全外越,尚有治疗的时机。通过温阳散寒、调理肠道的方法,可扶助正气,祛除寒湿之邪,使病情好转。”
“脉浮,则意味着阳气外越,正气已不能固守于内。浮脉主表,在这种情况下,并非邪气在表,而是体内阳气因无法抵御寒湿之邪,而浮越于外,呈现出一种虚假的表象。此时,人体内部阳气衰竭,脏腑功能衰败,病情已至危急关头,难以挽回,故预后多为死亡。”
八、肠下脓血(痢疾)
“肠下脓血,也就是痢疾,其脉象与预后关系密切。”岐伯目光深邃,仿佛能看穿病症背后的生死玄机。
“脉悬绝者死;滑大者生。脉搏滑大者生;脉搏悬涩者死。痢疾之症,多由湿热或疫毒之邪蕴结肠道,气血凝滞,化为脓血。脉悬绝,即脉象悬而无根,如同断线的风筝,飘忽不定,毫无规律。这是人体的气血已极度衰竭,脏腑功能即将崩溃的表现,生命的气息已如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故预后不良,死亡的可能性极大。”
“而滑大之脉,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等,大脉表示气血尚充。在痢疾患者身上出现滑大之脉,说明体内虽有邪气,但正气尚未完全衰败,气血仍有一定的活力,能够与病邪进行抗争。此时,通过正确的治疗,如清利湿热、解毒凉血等方法,可帮助正气战胜病邪,使病情逐渐好转,患者有生存的希望。”
“脉搏悬涩者,悬脉表示气血虚衰,涩脉主气血运行不畅。当痢疾患者出现这种脉象时,说明气血既虚又滞,正气无力抗邪,病邪又阻碍气血的运行,形成恶性循环,脏腑功能逐渐受损,病情日益加重,最终导致死亡。”
“此外,五脏病各以相克的时日而预测死期。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当五脏患病时,可根据五行相克的规律来预测病情的发展与预后。例如,肝病在庚辛日(金克木)可能会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心病在壬癸日(水克火)预后可能不佳。这是因为在相应的时日,人体的气血运行与脏腑功能会受到自然界五行之气的影响,若病邪与当日的五行之气相克,就会对患病的脏腑造成更大的冲击,加速病情的恶化。”
“脉来搏而大滑,其病慢慢的会自己痊愈;要是脉象小而坚急,是不治的死证。脉来搏而大滑,说明气血充足,运行顺畅,邪气虽在,但正气有足够的力量将其驱逐。就如同江河之水,汹涌澎湃,能够将河道中的泥沙杂质一并冲走。在这种情况下,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能够发挥作用,使病情逐渐缓解,直至痊愈。”
“而脉象小而坚急,小脉表示气血虚少,坚急之象说明气血凝滞,毫无柔和之态。这表明人体的气血已极度虚弱,且运行严重受阻,脏腑功能衰竭,已无法通过自身调节或常规治疗来恢复,属于不治之症,死亡难以避免。”
九、消瘅(渴)虚实
“最后说说消瘅(渴)虚实之症。”岐伯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凝重,仿佛在强调此症的复杂性。
“消瘅,即消渴之症,多表现为口渴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等症状。对于此症,脉象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脉见实大,病虽长久,可以治愈。实大之脉,说明体内正气尚存,气血仍有一定的力量。尽管病程较长,但只要通过合理的治疗,如滋阴清热、益气生津等方法,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补充气血津液,就能够使病情得到改善,最终治愈。”
“假如脉象悬小而坚,病拖长了,那就不可治疗。悬小之脉,表明气血虚少,阴液亏损严重;坚急之象,说明病情已经发展到气血凝滞、脏腑功能严重受损的程度。此时,人体的正气已极度虚弱,难以承受治疗的干预,且病情复杂顽固,即使采用各种方法,也难以挽回局面,疾病难以治愈。”
紫萱静静地聆听着,手中的笔在纸上飞快地记录着,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字。她的眼神中,从最初的懵懂逐渐变得明亮而坚定。在这宁静的竹林间,岐伯的教诲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她求知的道路上,引领着她在中医的浩瀚海洋中不断探索,去追寻那古老而神秘的生命密码,为解除人间病痛而努力。
喜欢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请大家收藏:(m.zjsw.org)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