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足阳明经气上逆之症候
(一)呼吸喘促与心中烦闷
“足阳明经气上逆,致呼吸喘促、心中烦闷。”岐伯神情专注地讲解着。足阳明胃经的经气正常情况下是沿着一定的循行路线下行的,以维持人体气机的升降平衡。然而,当各种致病因素(如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侵袭等)影响到胃经时,就可能导致经气上逆。经气上逆时,首先会影响到人体的呼吸功能。胃与肺在生理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胃经经气上逆,会扰乱肺气的肃降功能,使得肺气上逆,从而出现呼吸喘促的症状。患者可能会感到气短、呼吸困难,甚至需要用力呼吸才能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
同时,经气上逆还会影响到人体的情志状态,导致心中烦闷。这是因为胃经与人体的神志活动也有着一定的关联。胃经气血不畅,会影响到心神的安宁,使人心烦意乱,情绪难以平静。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些胃脘不适的患者,同时伴有心情烦躁、焦虑等情绪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足阳明经气上逆有关。
(二)不喜见人之缘由
“故而不喜见人。”岐伯接着说道。当人体处于呼吸喘促、心中烦闷的状态时,对外界的刺激会变得更加敏感和抵触。不喜见人这一症状,实际上是人体在自我保护机制下的一种表现。此时,患者的身心处于一种较为脆弱和不适的状态,过多的人际交往和外界干扰会加重其烦躁和不安的情绪。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人体内部气机紊乱在情志方面的一种外在反映。就如同自然界中,当风雨交加、气候异常时,万物都会呈现出一种蛰伏、躲避的状态,人体在足阳明经气上逆导致的不适状态下,也会本能地想要避开外界的干扰,寻求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环境来缓解自身的不适。
五、经气厥逆的轻重之分
(一)累及内脏之重症
“经气厥逆若累及内脏,病势深重可危及性命。”岐伯神色凝重地说道。足阳明胃经与人体的多个内脏器官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胃与脾相表里,通过经络的相互络属,共同完成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胃经还与心、肺等脏腑在气血运行和气机调节方面存在着协同关系。当经气厥逆时,如果这种逆乱的气机进一步影响到内脏器官的正常功能,就会导致病情的加重。例如,若胃经经气厥逆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水谷不能正常消化吸收,气血生化无源,就会使人体的正气逐渐亏虚。长期下去,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导致脏腑之间的平衡失调,出现一系列严重的症状,如呕吐、呃逆、腹胀、腹痛等,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在一些危急重症中,如急性胃穿孔、严重的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往往会出现经气厥逆累及内脏的情况,此时病情凶险,需要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
(二)连及经脉之轻症
“若仅连及外在经脉,病则轻浅。”岐伯温和地说道。当足阳明经气厥逆仅影响到外在的经脉时,相对而言病情较轻。外在经脉主要是指胃经在体表的循行路线及其分支。此时,虽然也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如局部的疼痛、麻木、酸胀等,但由于没有累及到内脏的核心功能,所以病情相对容易控制和治疗。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会因为过度劳累、受寒等原因,出现小腿外侧(足阳明胃经循行部位)的肌肉疼痛,或者面部(胃经经过之处)出现轻微的麻木感等症状。这些症状大多是由于经气在体表经脉的运行不畅所致,通过针灸、推拿、中药外敷等方法,疏通经络气血,往往能够较快地缓解症状,恢复健康。这也体现了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病变部位的不同,采取不同治疗策略的辨证论治思想。
六、四肢与阳气及登高之关联
(一)四肢为阳气之根本
“四肢为阳气之根本。”岐伯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缓缓说道。在中医理论中,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温煦、推动、固摄等多种功能。而四肢,作为人体与外界接触最为广泛的部位,与阳气的关系极为密切。足阳明胃经所蕴含的气血,通过经络的循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四肢。阳气在四肢得以汇聚和布散,维持着四肢的正常温度、感觉和运动功能。从生理角度来看,四肢的肌肉、骨骼、关节等组织的正常活动,都离不开阳气的温煦和推动。当人体阳气充足时,四肢温暖、灵活,能够自如地进行各种活动;若阳气不足,则可能出现四肢冰冷、麻木、乏力等症状。
(二)阳气充盛与登高之能
“阳气盛则四肢强健,故能登高。”岐伯微笑着解释道。当人体足阳明胃经气血充足,阳气旺盛时,四肢得到了充分的滋养,肌肉力量增强,骨骼坚韧,关节灵活。这种状态下,人体的运动能力也会相应提高,能够进行一些较为剧烈的运动,如登高。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登高这一行为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肢体运动,它还反映了人体阳气的充盛和气血的通畅。在古代,人们常常将登高作为一种养生和锻炼身体的方式,通过登高来激发人体的阳气,促进气血的运行。同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当人体阳气充足、气血旺盛时,肌肉的收缩能力、骨骼的承载能力以及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都会增强,从而使人具备更好的运动能力,能够完成登高这样的活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请大家收藏:(m.zjsw.org)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