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萱凑近看处方,疑惑道:“先生,附子先煎、肉桂研末、鹿角胶烊化,这些特殊煎服法是为何?”
“问得好。”岐伯点头道,“附子有毒性,先煎半小时可减其毒,同时让温阳之力更和缓;肉桂挥发性成分多,研末冲服能保留药效,若与其他药同煎,有效成分易挥发;鹿角胶质地黏稠,烊化后冲服,能更好地被人体吸收。这些细节虽小,却直接影响药效,不可忽视。”
调护细节与预后观察
处方写毕,岐伯将纸笺递给李某妻子,又细细嘱咐调护事宜:“服药期间,有几事需格外注意。其一,饮食需温补,忌生冷——每日可食羊肉汤,加生姜三钱、胡椒少许,羊肉温肾,生姜健脾,胡椒散寒;晨起可喝小米粥,加红枣五枚、山药一两,补养脾胃;忌食冰饮、凉菜、西瓜等寒凉之物,即使天气转暖,也需慎食。其二,避寒保暖,尤其护腰腹——腰间可系棉肚兜,夜晚睡觉时盖好腰腹,避免寒邪再次入侵;春日风大,外出时戴帽护头,穿厚袜护脚,头为诸阳之会,脚为肾经起始,皆需保暖。其三,适度活动,不可过劳——每日晨起可在庭院中慢走一刻钟,活动气血,但若觉气短,便坐下休息,不可勉强劳作;避免弯腰提重物,以免损伤肾气。其四,情志调畅,忌忧思——思虑伤脾,患者若过度焦虑病情,会加重脾的运化负担,家人需多宽慰,让其保持平和心态。”
他又转向李某:“服药后若觉脘腹有温热感、硬块变软,或排气增多,都是寒邪消散、气血运行的好现象;若出现口干、咽痛,可能是附子、肉桂稍燥,可减少肉桂用量,或在粥中加麦冬三钱;若腹痛加剧、腹泻,需暂停服药,速来复诊。”
李某妻子仔细记下,又问:“先生,这药要服多久?何时能好?”
岐伯沉吟道:“此证病程较长,需分阶段调理。第一阶段服七剂,以温阳散寒为主,缓解疼痛、气短;第二阶段根据症状调整方药,若硬块缩小,可减少三棱、莪术用量,加黄芪五钱补气;第三阶段服丸药巩固,用理中丸合肾气丸,每日两次,每次一钱,连服一月,让脾肾阳气彻底恢复。只要遵医嘱服药、调护,月余可愈,愈后需注意冬日保暖,忌生冷,避免复发。”
医理延伸与弟子答疑
待李某夫妇离去,紫萱仍站在案前,对着处方沉思。岐伯见状,便问:“你还有何疑惑?”
紫萱道:“先生,‘肾移寒于脾’,为何寒邪从肾传脾,而非传其他脏腑?这与脏腑的五行关系有关吗?”
“当然有关。”岐伯取过五行相生相克图,铺在案上,“肾属水,脾属土,按五行理论,水克土——肾水本应制约脾土,使其不致过亢,但当肾中寒邪过盛,‘水’的制约之力变成‘寒’的侵袭之力,便会‘移’于脾土。且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与后天相互依存——肾阳能温煦脾阳,脾阳能滋养肾阳,二者相辅相成,故肾中寒邪最易传于脾,影响脾的功能。”
他又道:“再结合四季——冬日肾主时,寒邪易伤肾;春日脾主时,脾的功能本应随春阳升发而增强,但若肾中寒邪未去,春日脾阳得不到肾阳的温煦,便成了寒邪侵袭的薄弱环节,故寒邪在春日‘移’于脾,引发病症。这便是‘天人相应’‘脏腑相关’的体现,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不仅看症状,更看病因、病机、脏腑关联与季节变化,方能精准施治。”
紫萱点头:“原来如此!中医治病,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整体出发,辨明病邪的来源、传变路径,再针对性治疗。今日听先生讲解‘肾移寒于脾’,我才算真正明白‘辨证论治’的深意。”
岐伯笑道:“学医需循序渐进,既要观察症状,又要深究医理,还要结合临床实践,方能有所成。今日这一病例,你需牢记‘移’的病机、‘脾肾同温’的治法,日后遇到类似证候,便能举一反三。”
静虚谷的晨雾渐渐散去,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案上的《黄帝内经》竹简与五行图上,也照在紫萱认真记录的字迹上。药田中的草药在阳光下舒展叶片,似在呼应着医理中的“生生之气”——正如脾肾阳气相互滋养,人与自然、脏腑与脏腑,本就是一脉相承、和谐共生的整体,而医者的职责,便是守护这份和谐,驱散病邪,让生命重归安康。
作者提示,文中各种治疗方法均为小说效果虚构而成,切入模仿试用。
喜欢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请大家收藏:(m.zjsw.org)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