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的氛围如同无形的潮水,淹没了整个校园。图书馆座无虚席,自习室灯火通明,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灵草提神香和焦虑汗水混合的独特气味。对于林辰而言,这场考试的意义远超普通学生——它不仅关乎面子,更直接关系到他拼死拼活挣来的学分是否会像煮熟的鸭子般飞走。
《修真理论基础》与《灵能安全规范》,两座大山,横亘在他通往“自由”的道路上。80分,这个曾经遥不可及的分数,如今成了必须攻克的堡垒。
“静思阁”的特训强度达到了顶峰。严老师和王老师拿出了压箱底的历年真题和模拟卷,进行车轮战式的轰炸。林辰感觉自己像一块被反复捶打的铁胚,在标准化知识的锻打下,艰难地改变着形状。他不再纯粹靠“感觉”硬扛,而是开始尝试理解那些公式、定理背后的“为什么”,尽管这个过程依旧痛苦且效率低下。
“林辰!看看你这道题!”王老师指着模拟卷上关于“论‘大道至简’与现代修真技术体系复杂性之辩证关系”的论述,“你写的这是什么?‘上古大能一拳破万法,乃力量极致之简;今人阵法符箓万千,乃应对复杂环境之繁。二者皆通大道,唯适用不同耳。’——我要的是理论论证!是引用经典!不是你的个人感悟!”
林辰憋着气,试图辩解:“老师,我觉得修真最终还是要落到实际应用上……”
“应用?没有理论指导的应用就是盲人摸象!”王老师恨铁不成钢,“期末考官不会听你的‘觉得’!他们要看到的是标准答案!是学术规范!”
另一边,苏墨的研究也进入了更深入的阶段。他开始要求林辰尝试将“万象归流”的部分理念,融入到一些最基础的标准术法中,比如“灵力护盾”或者“轻身术”,并观察其效果和稳定性。
“将你那‘流转’的意念,注入护盾的灵力结构中,不要改变其基本回路,只是微调其动态响应……”苏墨引导着。
林辰尝试着去做。他发现,当他不去强行改变标准术法的框架,而是像给机器上润滑油一样,加入一丝自己对力量“流动性”的理解时,这些基础术法竟然真的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护盾的韧性似乎增强了,轻身术的灵力消耗也略微下降。虽然变化极其细微,甚至可能只是心理作用,但这给了他一丝信心。
也许,他的“野路子”和“标准化”,并非完全水火不容?
考试日,终于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到来。
巨大的阶梯教室里,坐满了神色紧张的新生。监考老师是严老师和灵能安全部的一位干事,目光如鹰隼般扫视全场。空气仿佛凝固,只有玉简试卷发放时发出的轻微摩擦声。
林辰深吸一口气,接过试卷。神识沉入,密密麻麻的题目映入脑海。
《修真理论基础》试卷:
一、选择题(考察基础概念记忆)
二、填空题(考察关键理论与公式)
三、简答题(考察知识理解与运用)
四、论述题(综合能力与思维深度)
前两部分,林辰靠着死记硬背和特训的成果,做得还算顺利,虽然不少题目依旧需要连蒙带猜。简答题部分,他尽量让自己的答案往标准模板上靠,写得中规中矩。
真正的挑战,是最后的论述题。
题目只有一行字:“试论‘规矩’与‘创新’在当代修真教育中的平衡与发展。”
看到这个题目,林辰愣了一下,随即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这不就是他这学期一直在挣扎和思考的核心吗?
他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画面:严老师黑板上的复杂公式、苏墨研究所里的古老残卷、死亡沼泽中借阵穿梭、幻蜃楼前凝聚“万象归流”、还有那些被批为“胡闹”却又偶尔灵光一闪的“野路子”想法……
规矩?创新?
标准化?个性化?
他提起了灵能笔。
他没有立刻下笔,而是闭上了眼睛。神识内敛,仿佛又回到了前世独自摸索大道的岁月,也回到了今生在条条框框中磕绊前行的点滴。
然后,他动了。
笔尖在玉简上划过,留下清晰的灵光字迹。他没有完全按照王老师教导的“总分总”八股结构,也没有大量堆砌教科书上的权威论述。他选择了一条危险的道路——以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为主线,穿插必要的理论支撑。
他先阐述了“规矩”(标准化的理论、安全规范)的必要性,承认其作为基石,为大规模、低风险的修真普及提供了可能,是文明的进步。他引用了《修真教育发展史》和《灵能安全白皮书》中的数据,论述了规范化带来的效率提升和事故率下降。
笔锋一转,他开始谈论“创新”。他没有空谈创新的重要性,而是以自身为例(当然,隐去了关键信息):
“……学生在学习《标准阵法基础》时,曾尝试在聚灵阵中引入非标准节点以期提升效率,虽最终因理论基础不牢而失败,甚至引发小型灵力紊乱,但此过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对‘规矩’的深刻理解,恰恰是‘创新’不走向歧途的前提。然,若因畏惧失败而完全固守成规,则道法何以精进?譬如上古先民,若无钻木取火之‘创新’,何来后世文明之辉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说好的科学修真呢请大家收藏:(m.zjsw.org)说好的科学修真呢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