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欧洲非遗工艺展的筹备,比欧阳雪预想的更波折。选址定在巴黎卢浮宫旁的一座百年美术馆,展厅刚布置好,就有法国文化学者联名发文质疑:“东方手工雕刻与现代音响的结合,是对非遗的商业化曲解,更是对西方艺术审美体系的冒犯……。”
文章在欧洲文化圈引发热议,不少媒体跟风报道,将格律诗的展览形容为“文化入侵”。开展前一天,美术馆负责人找到欧阳雪,语气凝重:“欧阳女士,现在压力很大,如果争议继续发酵,我们可能不得不取消展览……。”
欧阳雪站在展厅中央,看着那些即将展出的定制音箱——有刻着荷兰王室徽章的老榆木音箱,有雕着法国古堡纹样的胡桃木音箱,每一件都凝聚着王庙村工匠的心血,是东方手艺与西方文化的温柔对话。她指尖划过箱体上的雕刻纹路,心中却异常平静。
这些年的风雨历练,让她早已不是那个遇事会慌乱的女人。她想起丁元英说过的“和而不同”,想起他在短信里写的“道之所存,虽远必至”,想起自己对他的那份执念——这份执念,早已不是简单的儿女情长,而是对他所秉持的“道”的信仰与坚守。
“取消展览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欧阳雪语气坚定,“争议的根源,是文化的误解。我们要做的不是退缩,是用事实证明,东方非遗与西方文化可以和谐共生,而不是相互对立……。”
她立刻召集团队开会,调整展览方案:“我们在每个展品旁增加‘文化对话’说明牌,用中法双语介绍雕刻纹样的东方寓意,以及与西方文化元素的融合思路;同时,邀请王庙村的老工匠现场演示手工雕刻,让观众直观感受非遗工艺的温度;另外,设置互动区,让观众亲自体验简单的雕刻工艺,拉近与东方文化的距离……。”
“可那些文化学者态度强硬,他们未必会买账……。”团队成员担忧地说。
“我们无法让所有人都认同,但我们可以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欧阳雪想起丁元英当年应对乐圣起诉时的从容,“弱势文化的悲哀,是怕被质疑、怕被否定,而强势文化,是敢于直面质疑,用事实赢得尊重。”
当晚,欧阳雪独自一人留在展厅。她打开手机,翻看着丁元英的短信记录,一遍遍地看他说的“手艺有温度,人心有归途”。她多想此刻能听到他的声音,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我相信你”。可她知道,自己必须独自面对。
她走到一件刻着“松竹梅”纹样的音箱前,这件音箱是她特意为展览准备的。松竹梅是东方文化中的“岁寒三友”,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格。她想起丁元英就像松树一样,坚韧、通透,永远能在复杂的局面中保持清醒。心底的思念如同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她淹没。
她拿出手机,编辑了一条短信:“巴黎遇文化质疑,欲以‘和而不同’破局,念君之道,心定如磐……。”犹豫了很久,她还是按下了发送键。发送成功的那一刻,她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速,既期待着他的回复,又害怕打扰到他。
第二天一早,展览如期开幕。展厅门口聚集了不少媒体和抗议的文化学者,气氛剑拔弩张。欧阳雪穿着一身素雅的旗袍,从容地站在展厅门口,迎接前来参观的观众。
“欧阳女士,你如何回应‘文化入侵’的质疑……?”一位记者率先发问。
欧阳雪微笑着回应:“文化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入侵之说。格律诗的展览,不是要将东方文化强加给西方,而是想搭建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我们将东方非遗工艺与西方文化元素结合,是想证明,不同的文明可以相互欣赏、相互融合……。”
她邀请记者走进展厅,指着那件刻着“松竹梅”纹样的音箱:“这是东方文化中的‘岁寒三友’,象征着坚韧、高洁、谦逊。我们在雕刻时,融入了西方卷草纹的元素,让两种文化在一件作品上和谐共生。就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尊重差异,才能彼此成就……。”
这时,一位头发花白的法国学者走上前来,语气尖锐:“东方手工工艺固然有其价值,但将其与现代音响结合,是对非遗的商业化亵渎。非遗应该保持纯粹,而不是成为赚钱的工具……。”
欧阳雪没有反驳,而是邀请他来到互动区,递给她一把刻刀和一块木板:“先生,您可以试着刻一下简单的纹样。非遗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它需要在生活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将非遗工艺与现代产品结合,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喜欢非遗,让非遗手艺能活下去、传下去。这不是亵渎,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
法国学者半信半疑地拿起刻刀,在木板上试着雕刻。看似简单的纹样,真正动手时才发现并不容易。他雕刻了很久,才勉强刻出一个粗糙的轮廓,额头已经布满了汗珠。
“现在……,您还觉得这是商业化亵渎吗……?”欧阳雪轻声问道,“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工匠的心血和汗水。我们赚钱,是为了让工匠们能靠手艺过上更好的生活,是为了让非遗工艺能传承下去。这与纯粹并不冲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红尘观棋者请大家收藏:(m.zjsw.org)红尘观棋者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