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附属博物馆的展览落幕不久,一位名叫艾拉的西方非遗学者就带着研究团队抵达了麻栗村。她穿着简约的棉麻长裙,戴着一副细框眼镜,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扉页上贴着麻栗村桃木摆件的照片。“我被你们的融合创新打动了,”艾拉握着欧阳雪的手,眼神炽热,“我想联合你们举办‘中西非遗对话’活动,让东方的桃木雕刻、竹编与西方的玻璃吹制、皮革鞣制同台交流……。”
欧阳雪自然乐见其成,可活动筹备刚启动,文化差异带来的碰撞就如期而至。艾拉坚持要将活动场地设在村口的空地上,搭建西式展台,用聚光灯突出作品;老工匠们却不同意:“非遗要接地气,在院子里、大树下展示才对,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太不庄重了……。”
更棘手的是作品展示顺序的分歧。艾拉认为应该按“艺术价值”排序,将她带来的西方玻璃艺术品放在C位;李师傅气得吹胡子瞪眼:“我们的桃木雕刻是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凭什么要排在后面?这是不尊重我们的文化……!”
双方僵持不下,艾拉的助理忍不住抱怨:“我们是来促进交流的,不是来受气的。你们太固执了……!”
“固执的是你们……!”周明忍不住反驳,“不尊重我们的文化,还谈什么交流……?”
争吵声中,欧阳雪感到一阵疲惫。她知道艾拉的初衷是好的,但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远比她想象的更深。晚上,她坐在火塘边,对着跳动的火苗发呆,丁元英端着一碗热粥走过来:“粥快凉了,先喝点暖暖身子……。”
“丁先生……,”欧阳雪接过粥,声音带着一丝沙哑,“你说~,我们和西方的非遗,真的能好好交流吗……?”
“能~,但需要先放下‘优劣’的执念……。”丁元英坐在她身边,“艾拉执着于西式展示,是因为她习惯了那样的审美体系;老工匠们坚持传统,是因为他们守护的是文化根脉。两者没有对错,只是立场不同……。”
“那我们该怎么办……?”
“找到文化的相通之处,用共通的语言对话……。”丁元英说道,“非遗的核心是什么?是匠人的坚守,是手工的温度,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点,东西方是一样的。你可以试试,把活动主题定为‘匠心无界,手工传情’,展示顺序不按价值排序,而是按‘创作故事’串联,让东西方匠人分别讲述自己与手艺的缘分……。”
他顿了顿,补充道:“场地也可以融合,在老槐树下搭建展台,既有东方的自然意境,又能通过灯光突出作品的细节。这样一来,既尊重了传统,又兼顾了西方的审美习惯……。”
欧阳雪茅塞顿开,第二天一早就找到了艾拉和老工匠们,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艾拉女士,我们理解你想展示西方非遗的心情,”她诚恳地说,“但非遗交流,核心是相互尊重。我们可以用‘创作故事’串联展示,让观众感受到东西方匠人的共同坚守……。”
艾拉沉默了片刻,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我太执着于形式了。匠心无界,只要能传递手工的温度,形式并不重要……。”
老工匠们也松了口气,李师傅说道:“只要不丢我们的根,怎么展示都行……。”
问题迎刃而解,活动筹备顺利推进。苏记者主动提出负责活动的宣传,她拍摄了东西方匠人一起交流的短视频,视频里,李师傅教艾拉雕刻桃木,艾拉则向老工匠们展示玻璃吹制的技巧,画面温馨而动人。短视频在网上发布后,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很多人都留言表示想来现场观看。
活动当天,麻栗村热闹非凡。老槐树下,一张张展台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东西方非遗作品:桃木雕刻的松鹤延年与玻璃吹制的水晶天鹅相映成趣,竹编的年年有余与皮革鞣制的钱包相得益彰。聚光灯柔和地打在作品上,既突出了细节,又不破坏自然的意境。
展示环节,东西方匠人依次上台讲述自己的创作故事。李师傅拿着自己雕刻的桃木如意,眼中满是深情:“这门手艺,我学了四十年。以前村里穷,年轻人都不想学,我以为这门手艺要失传了。多亏了欧总,多亏了大家的坚守,它才能走到今天……。”
艾拉则拿着自己制作的玻璃花瓶,讲述道:“我从小就喜欢玻璃艺术,为了掌握吹制技巧,我练了无数次,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我一直相信,手工的温度,能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台下的观众听得热泪盈眶,掌声此起彼伏。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感慨道:“原来东西方的非遗,有这么多相通之处。匠人的坚守,真的太让人敬佩了……。”
活动中途,突然下起了小雨。大家纷纷撑起雨伞,却没有人愿意离开。艾拉看着雨中的老槐树,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充满了感动:“这是我参加过最有意义的活动。麻栗村的非遗,不仅有手艺,还有人情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红尘观棋者请大家收藏:(m.zjsw.org)红尘观棋者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