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五点半,林凡早早吃完晚饭,将三条裤子仔细地叠好,装进一个半旧的帆布包里。那条最鲜艳的标准版红色踩蹬裤,他特意放在了最上面。
“妈,我出去了。”林凡背上帆布包,对正在收拾碗筷的王淑芬说。
王淑芬擦着手走过来,脸上带着担忧:“小凡,真要去啊?要不...再想想?我听说外面摆摊的,有时候会被市管会的人撵...”
“妈,放心吧,我心里有数。就在河滨公园门口,那边晚上人多,而且已经有摆摊的了,没事的。”林凡安慰母亲,语气尽量轻松。其实他心里也打着鼓,但开弓没有回头箭。
林建国坐在桌边看报纸,闻言哼了一声,头也没抬。但林凡注意到,父亲捏着报纸边缘的手指有些发紧。他没再说什么,转身出了门。
夏日的傍晚,暑热未消。机械厂家属院里,家家户户都在做晚饭,空气中弥漫着煤烟和炒菜的混合气味。几个小孩在院子里追逐打闹,看到林凡背着个大包出来,都好奇地瞅着他。
林凡深吸一口气,大步朝着河滨公园走去。从家属院到公园,大约要走二十分钟。他一边走,一边在心里反复演练待会儿可能遇到的情况和说辞。定价、说辞、应对还价、甚至如何应对检查...他必须做好万全准备。
快到公园时,远远就听到了嘈杂的人声和隐约的音乐声。河滨公园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有散步的老人,有带着孩子玩耍的夫妻,但更多的是三五成群的年轻人。他们穿着海魂衫、军绿色裤子或蓝布工装,但其中已经零星能看到几个穿着喇叭裤、花衬衫的身影,显得格外醒目。
公园门口的空地上,果然已经形成了小小的夜市。几个小贩推着自行车或摆着小摊,卖着冰棍、瓜子、糖葫芦,还有一个修鞋的手艺人正借着路灯的光亮干活。气氛看起来还算平和。
林凡观察了一下,选择了一个靠近路灯、人流相对密集,但又不太妨碍行人通行的角落。这里光线好,能让裤子的颜色更醒目,而且旁边就是卖冰棍的大爷,算是有点“邻居”照应。
他放下帆布包,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平生第一次摆摊,还是在1985年,这种感觉既新奇又紧张。他做了个深呼吸,从包里拿出那条红色的踩蹬裤,没有像其他小贩那样铺在地上,而是小心地抖开,用事先准备好的一个简易衣架挂在了路灯杆子上——这是他早就想好的策略,展示方式必须与众不同,才能凸显裤子的“档次”。
鲜艳的红色在路灯下格外扎眼,宽大的裤腿随风轻轻晃动,立刻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尤其是那些年轻人,走过时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低声议论着。
“咦?这裤子...”
“红的?真够劲儿!”
“跟文化宫那边卖的一样不?”
林凡心中稍定,看来吸引眼球的目的达到了。但他没有像旁边卖冰棍的大爷那样大声吆喝,而是选择了一种看似随意的姿态,靠在路灯杆旁,观察着潜在顾客的反应。他需要保持一种“好东西不愁卖”的淡定,这在营销心理学上叫“稀缺性暗示”。
果然,观望的人多,但真正上前询问的却寥寥无几。毕竟十五块钱不是小数目,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半个月的菜金。大多数人只是好奇,或者觉得这裤子太扎眼,不敢穿。
过了大约半小时,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公园门口的人越来越多。这时,两个穿着打扮比较时髦的男青年晃了过来,一个留着稍长的头发,另一个穿着件印着模糊英文的T恤。他们显然注意到了那条红裤子。
“哥们儿,这裤子怎么卖?”长头发青年走上前,摸了摸裤子的材质,语气带着点玩世不恭。
林凡心里一紧,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他稳住心神,平静地回答:“十五块。”
“十五块?”长头发青年夸张地叫了一声,“抢钱啊?百货大楼的裤子才多少钱?”
旁边穿T恤的青年也帮腔:“就是,你这布料又不是什么好东西,化纤的,穿着捂得慌。”
林凡早就料到会有此一问,他不慌不忙地说:“百货大楼的裤子是便宜,但你有我这款式吗?这是现在广州、上海最流行的‘踩蹬裤’,电影里都穿这个。你看看这裤型,这颜色,穿出去保证你是江州头一份儿!布料是化纤的没错,但结实耐穿,不容易皱,好打理。年轻人穿衣服,不就图个样子新潮吗?”
他一番话,既点明了裤子的“流行”属性,又巧妙化解了关于材质的质疑,还把目标客户锁定在了追求时髦的年轻人身上。
两个青年对视了一眼,似乎被说动了一点。长头发青年又拿起裤子在自己身上比划了一下:“便宜点,十块钱,我就要了。”
林凡摇摇头,态度坚决:“哥们儿,真不能便宜。我这裤子做工好,你看这针脚,这锁边,都是老师傅的手艺。就这个价,少一分不卖。就这一条,卖了就没了。”他刻意强调了“唯一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回85年代开局截胡百万订单请大家收藏:(m.zjsw.org)重回85年代开局截胡百万订单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