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仲远的行动迅如雷霆。
翌日一早,他便亲自前往城外的靖王世子军营。
中军帐内,萧景珩仔细阅读了乔仲远带来的河滩地治理方案,以及关于抽调休整兵士参与工程、以“足量油水饭食”为酬的提议。
他沉吟片刻,指尖在方案图纸上轻轻敲击。
此举确实前所未有,但细想之下,利远大于弊。
既能加快这项利民工程的进度,又能实实在在地改善参与兵士的伙食,提振士气。
更何况,那刚刚收获的、亩产惊人的新粮,给了他充足的底气。
“乔世叔此策,确是老成谋国之言。”萧景珩抬起眼,目光锐利而肯定,“军中休整兵士,除日常操练外,确有余力。此事,景珩准了。可分批抽调三百人,每批百人,轮换参与工程,为期一月。工程期间,饭食管饱,油水需足,此事便拜托世叔了。”
乔仲远心中大石落地,拱手道:“世子深明大义,下官代凉州百姓谢过!饭食一事,绝无问题!”
萧景珩微微颔首,像是想起什么,语气稍缓:“听闻新粮丰收,乔四小姐居功至伟。待河渠开工,景珩也想亲往一看。”
这话里,带着几分对那奇异作物背后之人的探究,也有关心工程进展的公心。
“届时恭迎世子。”乔仲远自然应下。
军营之事敲定,乔仲远回到府衙,立刻又发帖,邀请凉州城内颇有声望的十几位乡绅富户,于次日前来府衙议事。
议事厅内,乔仲远并未摆出知府架子,而是将城北河滩地的舆图与治理方案坦诚布公,详细阐述了治理后的巨大益处。
可新增数千亩上等良田,永绝水患,惠及全城。
他语气恳切,最后才提及工程浩大,府库银钱主要用于以工代赈和材料采购,若有乡绅愿为家乡此等百年基业添砖加瓦,自愿捐赠,府衙将立功德碑于河渠入口处,铭刻善举,流芳后世。
乡绅们交头接耳,神色各异。
有像“隆昌号”马老爷这般,因与“玖行”合作初尝甜头,又深知乔知府手段与圣眷,且此事确实于凉州商业环境有利,率先表态:“大人一心为民,老夫钦佩!我‘隆昌号’愿捐银五百两,略尽绵力!”
有人带头,且是本地商界翘楚,其余观望者心思也活络起来。
这不仅是博取官身好感,更是实实在在为自己扬名立万的机会。
功德碑流芳百世,对注重声誉的乡绅而言,诱惑不小。
“我捐三百两!”
“我家铺子小,也愿出一百五十两!”
……
场面逐渐热烈。
最终,当场募得的善款便超过了三千两白银,足以支撑工程前期大部分额外开支。
乔仲远心中喜悦,再次向众人郑重道谢。
消息传回后衙,乔兰菁正在听紫电汇报招工点近日情况。
“小姐,老爷那边,两件事都成了!”紫电脸上带着与有荣焉的喜色,“世子答应派兵,乡绅们捐了三千多两呢!”
乔兰菁微微一笑,并不意外。
父亲亲自出面,方案又确实有利可图,加上新粮丰收带来的信心,成功是大概率事件。
“如此一来,河滩地治理便无忧了。”她轻声道,目光投向窗外,仿佛已能看到那片荒芜之地未来阡陌纵横、稻浪翻滚的景象。
三日后,城北河滩地。
第一批百名精神抖擞的兵士,在低级军官的带领下,扛着崭新的铁锹、镐头,迈着整齐的步伐开进工地。
几乎同时,招募的数百民工也陆续到位。
乔仲远亲临现场,做了简短的动员。
随着他一声令下,军民协作,开挖河渠的宏大工程正式启动。
号子声、铁器与泥土的碰撞声、众人的吆喝声,汇成一片,打破了河滩地多年的沉寂,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萧景珩果然如约而至,骑着骏马,在一众亲卫的簇拥下出现在工地边缘。
他远远看着那热火朝天的场面,目光扫过井然有序的兵士和民工,最后,落在了远处一个临时搭建的、负责协调事务的凉棚下。
乔兰菁正在那里,与负责具体事务的赵文和几位工头低声交谈着什么,侧影专注而沉静。
萧景珩没有上前打扰,只远远望了一眼,便调转马头,悄然离去。
有些欣赏,放在心里便好。
治理工程顺利展开,凉州城的这个秋天,注定因这军民同心、官民协力的壮举,而变得不同。
喜欢穿到农家后我靠全家人脉躺赢请大家收藏:(m.zjsw.org)穿到农家后我靠全家人脉躺赢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